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制度保障(下篇)

时间:2015-12-03 09:42 点击:
(二)学分制有利于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 根据Tardif和R.J.斯腾伯格的心理学研究,创造性人才典型的人格特征包括兴趣广泛,精神自由,拒绝外部强加的限制,等等。因此,能最大限度保护和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保证他们自主选择、自由求知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利于
  (二)学分制有利于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
  根据Tardif和R.J.斯腾伯格的心理学研究,创造性人才典型的人格特征包括兴趣广泛,精神自由,拒绝外部强加的限制,等等。因此,能最大限度保护和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保证他们自主选择、自由求知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因而,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学分制正是这样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一是学分制尊重学生兴趣发展,更利于他们激活创造的原动力。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5]如果我们从教育学角度演绎爱因斯坦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能激发、尊重和引导学生兴趣的制度便是最好的制度。二是学分制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更利于激发他们创造的动力。学分制提供宽松灵活的制度环境,学生不仅个性得到张扬、兴趣得以激发,而且逐渐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敢于冒险的品质、平等探索的态度。而这些恰恰是使他们成为创造性人才最为宝贵的非智力因素。三是学分制支持学生多学科学习,有利于他们实现创造的集成化。早在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就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6]这给高等教育最大的启发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给学生提供学习多学科知识的机会,为他们打破单一学科思维、主动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而这恰恰是学分制的优势所在,而非传统的学年制所能企及。
  19世纪初,德国大学之所以首先面貌一新,德国之所以迅速成为世界学术重心,从教育制度上追溯其源,正是因为洪堡基于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的理念,在洪堡大学建立了选课制度。今天我们很难想象,早在200年前,德国大学就已经实行一种"自由选修"的制度,只规定最低限度的必修科目,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学生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各种课程和授课教师,还可以随意转学。马克思大学期间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和耶拿大学三所大学读书,最后从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三)学分制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行学分制,常常引起误解的问题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会不会导致最后的知识结构不成系统,进而影响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一是人为的学科知识体系如果成为大学课程的刚性结构,那对学生全面发展而言反而是一种束缚和禁锢。近代学科分化以来,研究范式不断创新,世界各国学科体系鲜有相同,而且始终处在不断调整之中,很难说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体系。正如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任何时候对所有学生都适切的一成不变的课程程序是不存在的[7]。现代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既不再是传授高深学问、培养绅士淑女,也不再是有计划地向固定岗位定向输送毕业生,教育内容不应再由长辈和先生决定。用同一个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不仅没有必要,事实上也不可能。根据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知识结构由学习者自我建构。学分制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建构不同的知识体系,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经过一百年多年发展和完善,今日的学分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学分制,辅之以良好的导师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