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的年总收入看,年总收入为5000元以下、5000~15000元、15000~30000元、30000元以上的家庭分别占26.2%、0.1%、1.5%和2.2%。可见,从家庭收入情况来看,受访农户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但出现了较高程度的分化。从家长外出务工情况看,"爸爸一人外出打工"、"妈妈一人外出打工""爸妈都外出打工"和"爸妈都在家"的比例分别为34.8%7%、13.4%和48.0%。由此可见,一方面,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的生活常态;另一方面,孩子父母之间存在一定的家庭分工,孩子父亲外出务工的比重(48.2%)远高于母亲外出务工的比重(17.1%)。 通过对样本特征数据的基本描述可知《家长/监护人卷》调查样本量较大、涉及范围较广、样本代表性较高,这些均能说明该研究的代表性及研究结论的适度概推性。 (二)农村家庭义务教育需求区位选择的基本特征 对农村家庭义务教育需求区位选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微观层面了解农户对受教育地点区位选择的倾向。在本文中,对农村家庭义务教育需求区位选择的分析主要是从农村家长"希望子女在哪里就读"而非"子女实际在哪里就读"入手的"实际在哪里就读"只是在进行对比时才体现其价值。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仅仅讨论农村家长对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地点偏好,家长本人的教育需求并不是本研究的内容。 从表2可以发现,子女实际就读于农村学校、乡镇学校和县城学校的家庭分别占49.9%、0.9%和9.2%。可见,农村学校和乡镇学校是当前农村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主渠道,而县城学校只是农村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补充;从农村家庭对受教育地点的区位选择看,2.2%的农村家长希望子女就读于农村学校,8.5%的家长希望子女就读于乡镇学校,而希望子女就读于县城学校的家庭竟达到49.3%。如果将乡镇学校和县城学校统称为''城镇学校"那么,从总体上看,50.1%的农村学生实际就读于城镇学校,而希望子女就读于城镇学校的农村家庭达到77.8%,后者高于前者27.7个百分点,农村家庭对城镇学校的偏好由此可见一斑。 从表2还可以发现,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学生比例从"实际就读"的49.9%下降到"希望就读"的22.2%,下降了27.7个百分点;在"乡镇学校"就读的学生比例从"实际就读"的40.9%下降到"希望就读"的28.5%,下降了12.4个百分点,而在"县城学校"就读的学生比例"从实际就读"的9.2%上升至"希望就读"的49.3%,上升了40.1个百分点。由不同区位学校就读学生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那些实际在村里学校和乡镇学校就读的学生,其家长希望他们流向县城学校就读,这是县城学校教育需求的增量来源。 以上描述分析表明:农村家庭在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地点的区位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向城镇而离农村"的倾向。这种现象可以说明:第在我国"城乡"一词不仅具有地理学意义,更具有社会意义,城乡差异既是一种社会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建构;第二,从总体来看,以撤并农村学校、发展城镇学校为主要特征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顺应农村家庭城镇学校需求意愿而开展的一项"顺势"政策。然而,我们尚不可忽视的是,仍然有22.2%的农村家庭对农村学校有强烈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