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读实质梳理新中国外交风雨历程 由上所述,使学员进一步明白:外交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比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现代意义上的外交主要是指外交实体(其中主要是主权国家)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保护和实现国家根本利益而实行的一整套对外战略和政策。因此可以说,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其实质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权力的极大化,即国家利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 建国至今,中国外交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六十多年。结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纵观中国外交历程,从1949年至2049年这一百年间,可做如下梳理: 1、1949年——1979年:建国后的前三十年,是中国外交在废除与摸索中的重建时期,可谓立国外交阶段,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新生政权的安全及获取国际承认。期间经历了50年代的“一边倒”外交战略、60年代的“反帝、反修和世界革命”外交战略和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 2、1980年——2010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发生新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对国际局势经过慎重判断后,果断提出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预示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另外,中国发展大国关系的需要,这三者促使中国外交战略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因而这30年被称之为“新外交”或“全方位外交”。其中尤其要使学员了解: (1)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外交历程,基本上秉承了四条外交路线,即大国关系是外交工作的重点;周边外交关系是维持和平稳定发展环境的基础;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的基石;国际组织外交尤其是以联合国框架内的外交是履行国际责任的保证。简单归纳就是: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时至今日,我们仍在坚持着这四条外交路线。 (2)正确解读“韬光养晦”。 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复杂的国际局势,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28字方针予以应对。其中特别是“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被称之为邓小平灵活务实思想方法和个人风格的体现,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国外交在这一时期更加务实、有效、科学,外交作风也保持了谦虛谨慎、不说空话、多做实事,不张扬、不当头、不称霸的低调风格。那么,何谓“韬光养晦”? 在2009年9月中国出版的第六版辞海中,首次增加了“韬光养晦”的词条,解释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但美国政府在2003到2009年有六个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中,都把韬光养晦翻译为Hideourcapabilitiesandbideourtime.意思是“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此后,国外还有一些英文书籍或文章,进一步将其翻译成“隐藏能力假装弱小”,或者“隐藏真实目的”,或者“隐藏野心收集爪子”等等。其潜台词无外乎是要表达——“韬光养晦”是中国在特定的内外形势下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际,是在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教授熊光楷上将指出:这种英文翻译失当,完全歪曲了中国和平外交战略方针的内涵和实质,对中国的正常对外交往造成了不应有的负面影响。他多次呼吁美方应该重视这一问题,避免因此引发双方的战略误判,影响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大局。
3、2011年---2049年:进入21世纪,中国实力不断上升,2010年后中国经济一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恶化;中国实力增长带来冲击;国际体系和格局变迁需要中国重新自我定位;中国国际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现行外交战略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愈来愈多,这一切都促使中国外交必将再次转型,以保障中国能够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