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表现力是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信心的有利途径。 关键词:音乐的感知能力;音乐的想像和思维能力;音乐的欣赏能力;完善自我;增强自信心 音乐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中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认知世界,形成情感、表达、抒发情感的重要时期。 要实现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和经验,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我们也要注意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思维能力,音乐欣赏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以实现学生表现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音乐与其它艺术不同,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 在音乐中我们首先接触的应该是旋律。同样,人的听觉对节奏的敏感性最强,所以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感知音乐节奏,要体验节奏变化所产生的情绪、情感特征,再通过音高、音色、力度、速度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音程、听和声、听旋律、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在听力培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以致用。把讲的知识点很快的应用到学习的作品中,如讲了八分的前附点音符后加十六分音符与两个八分符的比较时,就要唱有这种音值组合的旋律,我们可以引用《阿西里西》中的乐句进行更为形像化的比较,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在学生学习新作品时,尽可让学生独立视唱作品,不要一句句带唱,只在他们认为比较困难的地方,做重点指导即可,以免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养成“知难而退”的坏习惯。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像和思维能力。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音乐较之其它艺术更为抽象化,不用的音乐因人而异,即使是相同的音乐也可能因为欣赏者的心情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 虽然音乐欣赏中会有不同情感的产生,但是一首作品它是由若干的音乐原素组合而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教会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速度、力度、演奏乐器、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运用牢固掌握的音乐基本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由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因此,我们除了丰富学生的欣赏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听音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钢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或者为学生设计不用情感的情境,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乐曲,还可以播放同一乐曲不同乐器的演奏片段,以便于学生对不同乐器的音色进行比较,从而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及发声特点等。 在培养学生以上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已经为学生表现力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也可以进行学生表现力的培养。 音乐表现的种类多种多样,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与自信心是和师生情感密切联系的。所以,教师首先要营造出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因为这样能更好的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老师更容易走进学生心中,使学生更喜欢上音乐课,学生才会有信心,才能更积极、主动的进行音乐表演。 其次,我们的音乐课堂并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开设的,它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收益而开设的。所以,教师更应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孩子。要特别关注下性格内向、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把更多的笑容、关爱留给他们,感染他们,让他们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增加信心,从而更自信的展现自我。 音乐表现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中小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在唱歌、演奏还是舞蹈中都会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地激发、引导、推动学生的音乐表现欲,使他们在音乐表现中能得到更形像,更深化的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 培养音乐表现力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有了坚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会使学生更自信的展现自我,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当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他们会更努力、更有信心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提高,也同样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 所以说,在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表现力是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信心的有利途径,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