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教育的空场现象,可以从教师的多种存在特征入手,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传道、授业、解惑等都是教师的一种存在特征,但如果忽略此在师生共属一体的存在特征,那么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就可能变为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与行动,师生之间可能因失去共属一体而导致教育的遮蔽或异化,教育也极可能演变为人们日常所言的"记忆之学、技能之学、训练之学,从根本上背离了人的精神发展而变成了精神发展的桎梏"。从存在论时间性意义上看,教育的存在绝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育的存在也不单单是学生主体的自我演绎,任一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个人行为都不足以构成教育的共在。因此,教育不应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意义而一味醉心于满足学生的记忆、技能之学,"智慧遇不着智慧是要发锈的",教育中教师无休无止地训练、讲解、灌输等单方面的个体行为本质上也是忽略此在师生共属-体的行为,长此以往,教育的智慧有一天必将锈迹斑斑。弗莱雷以为,讲解引导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解的内容,尤为糟糕的是,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18]在共属一体的此在师生中,作为此在的学生从不是"存储器"此在教师更不是知识库,此在师生的生命因相互共属一体而在共在的意义上"绽出地生存"着。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时刻对教育的空场现象保持一种觉知,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自己也应意识到自己是这一集体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是集体最完美的组成部分之一,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空场,都是教学的损失。当然,教育的空场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课堂中,它可能遍布于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是在整个教育活动中随时会出现的一种教育现象。 (二)在教育的日常状态中寻求超越 曰常状态是人每日总体生活的状态,海德格尔以为曰常状态是一种"日日万事丛生,其实本无一事"的状态,日常状态中的人也处于日复一日的曰常生活中,在日复一日中生存的人是以操心的方式存在的。在教育的日常状态中,教育中的此在也无不以操劳的方式存在着,教师每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生每曰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学校的课程安排每日从早晨到晚上,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任务,太阳每天出来再落去,星星每夜升起再消失,学校的大门每日打开再关闭,学生每日来校再离校,教室里的学生忙完一节课再忙下一节课……每日每日,校园里所有的一切皆在忙碌着,消散于日常的教育生活状态中。 作为此在师生,是此时此地以此方式存在着的师生,是在教育中以共在方式存在着的能在者,因而此在师生应对教育的日常状态保持觉知,在日常状态中寻求超越,而不是在日常状态中每日沉沦。教育的日常状态不仅会侵袭教育的存在方式,有时还会对教育自身造成一种侵袭。我们以语文教育为例,语文教育作为教育领域内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最直接的存在畿域,其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只会使用中国语言文字的存在者,更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以及对汉语言文化本身的精神热爱。然而,在语文的日常状态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常常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语文学习中,对母语源始的本真热情逐渐磨灭,对语文教学中诸多日常现象与行为司空见惯,失去了新奇,也失去了追问,语文学习泯灭为日常状态的一部分,而"日常状态彻底支配着指引联系的特定套路",汉语言文字的生命力、语文意义的生命力在语文日常教学中渐渐沉寂,"很难再有呼唤发出来了"这是语文的沉沦,更是教育的沉沦。杜威也曾对日常状态的"习以为常"之被动一面进行过批判,他说"我们习惯于周围环境--习惯于我们的衣服、我们的鞋子和手套;习惯于相当稳定的气候;习惯于我们的曰常朋友等等,这些都含有被动的性质","我们从来不想改变整个环境;有很多事情,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安之若素,接受现状"。 杜威呼吁我们要适应习惯但更要改革习惯,通过改革来超越我们对习惯的惰性。此在师生作为存在着的师生,这就要求我们对教育的日常状态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在教育的日常状态中存在,但又要超越日常状态,以打破日常教育的沉闷与寥寂。海德格尔以为,"日常语言是遭遗忘因此也是被用罄了的诗。从这用罄和遗忘的诗中,很难再有呼唤发出来了"。在日常教育中,此在师生则呼唤教育用诗性语言来表达自身的存在,从而实现对日常状态的超越,学校日常教育如果不反思自己的日常状态,那么也难怪再难对学生有所呼唤了,诗性语言则有利于我们以陌生化的眼光看待教育的日常状态,从而进入教育的超越之中。 (三)观照此在师生的能在向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