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属一体的此在师生之间其生命是平等、自由、共在的,教师与学生在教育的存在中共同"绽出地生存"着,他们是"绽出的生存者"。绽出(Ekstase)意味着站出来、显现出来,而"绽出的生存"则意味着此在站出来进入存在之真理中,领会存在之意义。海德格尔以为"绽出地生存"只能就人之本质来道说,也即只能就人的"存在"来道说,因为唯有人才进入绽出地生存之天命中,绽出地生存从不属于其他各种生物中间的特殊的一种,只唯人所独有。14]380因此,绽出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只有人能够有"绽出"的生存论意义。此在师生作为绽出的生存者,就在教育中绽出自己的同时领会教育的存在意义。教育中的此在师生不仅是绽出的此在,而且能够在绽出的意义上领会自身的存在与对方的存在,从而进一步领会双方的共在在教育存在中的意义。 此在师生是通过绽出地生存而存在的,"绽出地生存"植根于人本己的自由,"人不是存在者的主人。人是存在的看护者"[14]。在教育的存在中,无论此在的教师还是此在的学生,都不是教育的主人,此在师生在共在、共处中看护着教育的存在,从而展开教育,这一展开教育的过程正是此在师生绽出地生存的过程。对于人的生命存在来说,赫舍尔以为按照生理的逻辑,"吃、喝、玩、乐"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完全醉心于满足这些要求的生活,最终会使人的存在丧失做人的全部本质。绽出地生存所观照的正是超越此在师生的生理逻辑之上的生命存在,这-生命存在,不仅观照到此在师生在教育中的敞开与无弊,更观照到此在师生在本己生命中的自由与解敝。 教育是此在师生共同展开的过程,教育也存在在此在师生"绽出地生存"之过程中,没有此在师生绽出地生存也不会有教育的展开,教育之所以能够展开也正得益于共在的此在师生在教育中绽出地生存着。此在师生绽出地生存,教育的展开、到场,从存在论时间性上说是同时共在、相互贯通的。此在师生在绽出地生存中通达自身生命的存在本质,从而通达教育的存在本质。此在师生共属一体、绽出地生存之存在特征要求我们以别样的理性眼光再次审视教育中存在着的教师与学生,这为教师与学生作为"生命"而存在的本己教育的绽出带来诸多现实启示。 三、此在师生对现实教育的启示 教育本就是此在师生共同构建成的美丽园地,在教育中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不等式交往都有悖于教育的本真真理。对此在师生的领会与理解,以及对师生在共在中得以共属一体与绽出地生存之教育本己的追寻,有利于我们更理性、更集中地将视界放诸于正"存在着"的师生生命中,从正"存在着"的师生生命去领悟师生生命的本己能在,而这也正是此在师生对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对教育的空场现象保持觉知 此在师生共属一体的存在特征呼吁我们在教育现实中要对教育的空场现象保持觉知,对于教育中的此在师生来说,教育空场现象的到来不仅意味着师生的消散,也意味着教育的消散。教育空场现象并不仅仅指教师与学生作为肉体的存在而不在教育的现场这一现象,而更指向领悟觉知的缺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师生之间常常出现教育的空场现象,当教育的空场现象出现时,教育因师生之间无法共属一体而暂时遮蔽,此时的教育也因无法展开自身而随之结束。譬如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常有一些学生处于教育实践活动的边缘,被教师或其他学生忽视,其在活动中的存在变得可有可无;再譬如有些学生虽身处实践活动之中,但极少参与活动,有时学生自我的心灵与思想会不经意地越出活动之外,对教师与其他同学的存在置若罔闻,以上这些现象不仅造成学生生命的空场,也进一步造成教师生命的空场,对于这些情况皆称为教育的空场现象。我们以语文教育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能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苦口婆心地讲述着汉字的魅力、阐述着诗歌的曼妙、展现着语文世界的种种神奇与美丽,而学生则可能根本听不懂教师的言说或根本无法融入教师的言说,这时就会产生空场现象,师生之间则会因空场现象的阻隔而使得双方无法以共在方式走向语文教育的本己。教师的喋喋不休在本己上成了与学生自我无关联的事情,教师自身也因这种无关联而被教育本己放逐,此时的教育是遮蔽性的,教育也因这种遮蔽性而失去了本己的存在,呈现出空场现象。可以想见,当教育的空场现象出现时,此在师生之间共属一体的存在特征已然消失。在某一次的《紫藤萝瀑布》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赏析了文中"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美句,赏析完毕后让同学们给予点评,很多学生不仅点评了教师的赏析,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赏析观点。但当同学之间热情四溢地对话时,在班级某小组的后面,有三名男生竟开着小差,班级的教学活动似乎与他们无关,他们也完全未参与其中,而教师恰巧又离他们较远,班级同学的焦点又都集中在文句赏析上,这就无形中造成了这几名学生的空场现象。这一空场现象不仅导致师生之间无法共属一体,也导致教师与这几名学生之间的教育关联就此遮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