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2)

时间:2016-04-06 09:47 点击:
教学资源按照文件格式可分为:①文本,如教学文稿、案例、例题、作业、试卷等素材,采用TXT、DOC、DOCX、PDF、RTF、HTM、HTML、XML等格式。②演示文稿。采用PPT或PPTX格式。③教学录像。优先选用MP4格式,视频压缩

  教学资源按照文件格式可分为:①文本,如教学文稿、案例、例题、作业、试卷等素材,采用TXT、DOC、DOCX、PDF、RTF、HTM、HTML、XML等格式。②演示文稿。采用PPT或PPTX格式。③教学录像。优先选用MP4格式,视频压缩采用H.264编码方式。④音频。采用WMA、MP3、MP4或其他流式音频格式。⑤动画。采用GIF、SWF(不低于Flash6.0)或SVG存储格式。⑥图形。采用GIF、PNG、JPG等格式。⑦网页型课件采用HTML5编码。并随着技术的演进还在不断推陈出新。
  (3)资源的来源多
  教学资源的建设可分为自建资源和共享资源。自建资源包括通过全自动录播系统记录产生的三分屏课件,通过摄像机和照相机记录的视频和照片,通过自己设计的案例、试题和试卷,合作共建的各种教学工具等。共享资源包括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里的多媒体库、文献、试题、虚拟软件平台和网络课程等数字资源。
  (4)资源的规范少
  由于建设责任主体数量惊人、项目出口众多、业务管理和技术管理脱节,导致教学资源在建设初期出现执行标准上的混乱,不仅格式很难统一,而且对象文件的属性也很混乱。资源的元数据,如资源名称、作者、作者所属单位、版权单位、所属学科门类、所属专业、知识点、简介等关键信息都有所缺失。
  (5)电子资源的专业对应性差
  在电子期刊、学位论文、考试培训为主的知识服务系统建设过程中,以本科学科教育为分类标准的众多数据库产品,极少能满足高职高专按专业分类的要求。同时在电子资源库选购的过程中,与专业学习的关联、服务教学的密切程度不够,与高职学生的能力水平、阅读志趣、知识背景也有不少差距。
  2.传统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情况
  (1)平台应用
  以我校为例,从2009年9月开始建设与教务系统开课计划相匹配的网络教学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型教学和资源库,通过计算机网页访问实现在线学习。目前,平台学生用户有21192人,教师用户有1538人,日均在线人数为50~80人,曾被访问过的课程有1485门。从一系列活跃课程、活跃教师、活跃学生的统计结果得出,课程被访问的次数受课程性质、选课学生人数以及课程开放范围的影响。
  (2)教学资源
  下图是2014—2015学年我校众多课程中,教学材料较为丰富的十门课程。以《财务管理》课程下的教学材料设计为例,教学资源的形式有动画、文本、PPT、在线资源等多种类型。材料的分类管理也可以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目录的制定。  
  我校网络教学平台还包括答题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笔记、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与在线测试等多种教学活动,其中答疑讨论(即课程讨论区)和课程作业是我校教师使用相对较多的两个教学活动。
  3.学校传统教学资源平台管理现状
  在公共网络教学平台上,由于严格的教学计划安排,学生被对应进了指定的课程,唯一能自由选择的只有几门选修课程,可也仅以作业提交和答疑讨论为主。各专业教学资源平台众多,但是缺少统一的固定入口,这让初学者无处落脚。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授权,才能进入各个教学资源平台学习,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服务的公共平台基本没有。同时,很多资源平台的服务器和数据都没有交由学校信息资源部门统一管理,这造成了服务器的物理隔断和数据不通。图书馆类的电子资源也多采用IP段认证的方式进行,而没有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服务模式。
  聚合理念下的教学资源裂变传播
  要实现教育的“互联网+”,完成教学资源的“聚”与“变”,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必须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以用户为中心的问题;二是资源聚合的问题;三是人际关系的构建问题。
  1.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
  在传统的教育中,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其本质就是以学生为核心。对于互联网教学应用而言,学生就是主要用户,必须以新一轮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基于Web3.0建立起以个人行为记录、分析为目标的数据采集、筛选和判断系统,完成学生的生活帮助、学习指导、知识推荐等智能化服务集成。
  2.教学资源的有效聚合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