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顶岗实习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既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也是强化学生职业工作能力的必由之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意义、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
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是中职学生三年学习过程的必需途径。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并且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要保证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有序、有效地施行,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并严格执行及考核,确保顶岗实习的效果。
一、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依据和意义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乡镇集体企业的存在,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当时城镇的技工学校、商业学校几乎与各乡镇的集体企业建立了非常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国外相关做法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等。由此可见,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职业学校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经。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二、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自我适应能力不强。目前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沿海一带,初出校门,步入社会,许多学生没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别人走哪他们跟哪。走进企业后,面对新的环境和岗位,开始时好奇、兴奋,没过几天便开始感觉单调、乏味,没有认识到顶岗实习是自己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再加上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因此周边环境、饮食习惯等方面一时适应不过来,不能坚持正常工作,还有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转换角色,认识不到自己的“准员工”身份,走不出学校相对自由的小圈子,适应不了企业的文化和生活,或者学生对企业的岗位分工、工作条件、福利待遇不同感到不公平,产生失落感。因此有些学生没几天就吵着离开。
(二)顶岗实习的专业对口程度不高。顶岗实习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水平与职业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到企业从事顶岗实习的岗位是一些流水作业,实习岗位根本与学生学习内容毫不相干,专业对口率不高,且严重浪费学校的教育资源。
(三)顶岗实习脱节,顶岗实习性质改变。长期以来,一些中职学校把学生顶岗实习作为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途径,将学生推给企业后就终止培养, 教学计划实施不连续,实际上导致许多学生成为“半成品”;而部分企业也把学生顶岗实习作为缓解劳动力紧张、降低劳动用工成本的手段,学生经过简单的培训,就直接安排到生产岗位。校企双方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指导、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难与实现育人目标。
(四)顶岗实习的管理困难。顶岗实习必须有计划、有实施过程的监控,而这些管理工作没有企业配合是极难实施的。实习地点较分散,学生与学校相隔甚远,同一个企业学生的岗位也不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信息互通困难,增大了老师的管理难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了顶岗实习的教学稳定。
三、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对策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岗前培训。根据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做好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召开座谈会和实习动员会等形式,从思想上引导和帮助他们对顶岗实习的必要性、意义和目的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明确顶岗实习目标,端正实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为就业做好准备。结合岗位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明确顶岗实习目的、责任和任务,特别强调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提高学生对实习企业和工作岗位的认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为顶岗实习、更快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做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