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教师所教的内容,而是学生能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我国近些年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建构主义成为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指导理念. 本文主要基于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建构主义在高中数学中的渗透和应用的具体措施.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数学;教学思想;创设情境;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更提出了建构主义等诸多新型的教学思想. 这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加快教学观念的转变,将建构主义更多地渗透到教学设计,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明明加强了对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问题的讲解,学生也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但一旦换了提问的方式,学生便有一种 无从下手的感觉.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只是专注于对知识的记忆,并没有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所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往往处在比较浅薄的程度上,难以做到举一反三.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建构主义的渗透和应用.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创设教学情境是高中数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一个良好的情景可以将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让他们在情境中由衷地产生情感,进行思考,使数学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重建构主义的渗透,利用多样化的情景创设方法,以数学问题为载体,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契机,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学生能 够自主建构数学认知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1.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学生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 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对数学知识的讲解和分析,忽略了与学生现有的认知体系相联系,很容易造成学生听不懂、不理解的问题. 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运用生活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 这样的教学情境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体系,还能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投 入数学学习中. 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蕴藏在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各类空间几何体的时候,可以利用滚筒、漏斗、空心球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 2. 利用创新故事创设情境 听故事对于高中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数学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小故事,并在故事的最后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问题、解谜题等,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的课 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能够将注意力尽早地集中在课堂上. 而且在故事中就已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和探索,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学习《概率》的相关章节时,教师便可以利用一些打赌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概率的学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