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府传播”课程的建设模式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在对通识课程的分析中曾经指出:“课程只是一个有形的骨架,其血肉和心脏必须来自于师生之间的相当难以估测的 交互作用。”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通识课建设的难点所在。笔者认为,“政府传播”课程的建设,应遵循“结构—定向”理论所阐释的规律,在引导学生构建 起政府传播的心理结构和知识结构基础上,从策略和手段层面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 (一)结构化:引导学生构建政府传播的心理结构 与知识结构 政府传播,从根本上说正是通过政治劝服等策略的运用,以传达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意图,在公众中达成共识进而实现社会认同。从一定意义上说, 政府传播的过程就是以政府为代表的传播主体对民众的说服过程。那么,“政府传播”课程的学习者,首先要构建起相应的心理结构和知识结构,才能进而具备对民 众进行说服的策略和手段。 1.心理结构化:引导学生形成对政府的政治认知和价值判断。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 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民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传播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证明政府的合法性。政府只有对其合法 性提供强有力的佐证,才能最大程度赢得公众的支持和认可,才能牢牢把握住控制国家的权力。笔者对“政府传播”课程的选课学生进行了一次小范围访谈调研,结 果发现,目前的大学生群体对政治的关注度普遍偏低。有关资料显示,年轻人的“政治淡漠”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英国一项调查显示, 仅8%的年轻人完全参与政治议程,超过半数受访年轻人对参与政治议题表示无兴趣。那么,“政府传播”课程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心理上形成对政府的政 治认知。比如,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以及政府各个层级的部门设置,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定位和办事流程,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传播”课程在引导学生从心理上形成对政府的政治认知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形成对政府行为的价值判断。《孟子·离娄上》 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其中所说的民心之“心”,本质就是社会民众的政治心态,“是社会公众对社会政治 生活各个方面的潜在的、自发的、不成系统但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这构成了公众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新媒体环境下,多元文化交融、新型公共领域以及新的政 治参与途径都对每一位社会公民的政治认同产生影响。那么,对本课程学生的心理结构的建设,需要特别注意将政治公正、政治和谐、政治民主、政治法治、政治包 容和政治效率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及政府进行科学、客观的认识和判断。 2.知识结构化:以多学科视角搭建政府“大传播”的知识结构。“政府传播”的课程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搭建起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多 学科的知识基础。在课程设计时,我们向学生简要、系统地介绍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并通过对案例、知识窗等方式的运用,强化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战性。比如,这 门课程所依据的基础理论中,议程设置理论是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政治说服理论、政治修辞理论、政治认同理论是政治学领域的理论,公共外交理论则属于外交 学的范畴,等等。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我们也注意选择不同学科领域的典型案例。以《政府危机传播》一章为例,我们运用了政治学领域里属于公共管理范畴的“美 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个案,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了美国公共危机管理的三级体系及其运行流程,并与国内进行比照,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在《政府新 媒体传播》一章中,我们通过介绍美国“坦帕新闻中心”的媒介融合业务流程,让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信息生产流程有了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