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教师评价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以及规范化,对于提升教师教学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更快进步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教育学价值与意义。为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我们以教师评价标准项目库建设为基础,尝试确立课程评估、教师评估、学生评估的立体化评价标准,以切实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在新时期,为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增强教师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有效性,我们需牢固确立促进发展的教师评价理念,着眼教师评价体系的有机性打造,形成自我评价为主、他人评价为辅的多主体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申诉程序。 【论文关键词】教师发展;质量提升;平价体系 教师评价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以及规范化,对于提升教师教学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更快进步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教育学价值与意义。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2012年,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可见,在新时期,如何构建新型的、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并以此为驱动力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提高和成长,也就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与使命。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评价视域来审视教师发展,并结合相关实践议题提出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多维评价路径,以期能对当代的教师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一、教师发展的三种取向及评价功能转换 在当下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发展"这一概念并非是不言自明的。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发展的理解仅停滞于其知识技能维度,认为只要是其学科知识增强了,教学经验丰富了,教学技能提高了,便可成为称职的合格教师。这一看法无疑严重落后于当今国际上涌现出来的教师发展理念,进而也就造成了当代我国教师发展的实践困境。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教师发展可分为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作为知识与技能发展的教师发展;作为自我理解的教师发展以及作为生态转变的教师发展。这三种取向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图谱。在知识与技能取向中,教师仅仅需要作为-个忠实的传递者,将客观知识教授给学生;在自我理解取向中,教师成为"反思者",需要主动发现自己的专业力量与个人意义;在生态转变取向中,教师将成为"行动者",在反思中致力于整个教育生态环境的合作性、自主性、开放性与统整性。①可见,教师发展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多元的价值取向。基于此,我们可作进一步的推论,即以促进教师不断发展为根本旨趣的评价体系构建需着力于以下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自我理解和生态转变。换言之,教师发展不仅在于其知识技能提升,还需不断促进其自我理解与反思能力,以及行动意识与合作、协商精神的增强。而这就需要打破传统教师评价以"鉴定、分等、控制"为核心指向的作法,树立以"促进、改善、发展"为基本追求的新型的教师评价理念,进而实现教师评价功能的"轴心式"转换。 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教师评价理念的规约和束缚,我们往往将评价视为是对广大教师的一种鉴别、分层、监督、管理与控制,评价方式方法单一、机械,对评价结果的运用也较为简单化、肤浅化,致使广大教师对评价工作不理解、不认同、不合作,进而产生了极为强烈的抵触和不满情绪。这里,较为常用的教师评价语言是"奖优惩劣"、"绩效达标"、"数目化管理"、"末位淘汰"、"不发表,就出局"等,凸显的是对教师的规训和等级性评判。无疑,这种教师评价方式过多侧重于对教师的外部强化与刺激,而没有内在地考虑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诉求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进而也就导致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蔓延与泛滥,是对教师未来成长与发展空间的一种忽视和遗忘。 随着教师评价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评价的功能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与转换。通过评价深度挖掘教师的潜能,积极提升其实践性知识与创造性智慧,进而强化促进教师全面进步的发展功能,已成为当前教师评价领域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共识。诚如有学者所言:改进与发展这种新取向,是大学教师评价新的价值理念和改革趋势。取向的转变,使大学教师评价从一种短期的外在压力转换为一种持续的内在动力,从一种行政干预转变成教师的自我诊断、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内在需要。"② 二、基于项目库建设的教师评价机制构建 教师评价是一个极具专业性、复杂性、专门性的实践领域。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评价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量化轻质性、重他人评价轻自我评价的倾向,导致评价效果不甚理想,没有真正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建立结果与过程并重、量化与质性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我们以教师评价标准项目库建设为基础,尝试确立课程评估、教师评估、学生评估的立体化评价标准,以切实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科学制订教师评价体系,形成教师评价基本项目库。教师评价基本项目库的建设重点考察了斯坦福大学、普渡大学、雪城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在教师评价领域的研究实践,并对其展开总结、借鉴以及反思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河南大学的实际情况和特色,科学制订了包含课程评估(19个,约20%)、教师评估(52个,约50%)、学生评估(29个,约30%)在内的三维立体式教师评价体系,进而形成了教师评价基本项目库(见表1),这就为高校进行科学的教师评价提供了"抓手"和重要依据。 依据教师评价基本项目库,形成个性化教师评价标准。项目库的建设为高校开展教师评价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操作平台,但由于高校学科、专业种类繁多,彼此差异性较大,且教师个性特点、教学风格迥异,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很难统一化、同质化与刚性化。所以,在依据教师评价基本项目库的基础上,我们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情况,在课程评估、教师评估、学生评估中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评价项目(20个左右)。根据评价项目的不同,进而用分值、等级、描述等多种评价形式表现评价结果,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师评价标准。这样,教师人人都有了一套"量身定制"的评价体系及标准,提升了评价工作的针对性、适切性和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