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关于大学文化学理性问题的再思考

时间:2016-01-18 09:25 点击:
【论文摘要】大学本质上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是负有选择、批判、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职能且具有强烈文化属性的组织,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基于上述立场,本文在厘清文化概念的基础上,讨论提炼了大学文化的要素及特征,并就大学
  【论文摘要】大学本质上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是负有选择、批判、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职能且具有强烈文化属性的组织,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基于上述立场,本文在厘清文化概念的基础上,讨论提炼了大学文化的要素及特征,并就大学文化之于大学价值追求以及办学治校育人实践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文化;学理性;文化要素;文化特征;文化价值
  一、导言
  文化之于大学犹如灵魂之于人,大学文化是大学最不能也最不敢被忽视的关乎大学组织属性及其使命坚守的理性精神。笔者执着于大学文化的研究,一直以为对大学的认识需要从文化这个研究视角来观察和分析大学的成功和不足,亦即我们需要用一种既针对大学组织个性特征又不失大学之普遍性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框架来认识大学及其办学治校育人的活动。因为,文化不仅附着在大学组织机体的表面而且植根于大学内在精神的深层,其无所不包、无所不在且无所不能。文化绝非仅是大学组织构成及其活动的一般要素,它极大影响并统领着大学办学治校育人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思维模式、制度安排、行为建构、活动方式以及环境营造。不仅于此,大学文化还是大学及其成员存在和生活的方式,失去了文化的参与及支撑,大学就会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作为培育和传播人类社会文明的土壤和播种机,大学自身文明的形成、发展、成熟及其对社会的外溢与影响均源于大学文化并以大学文化为载体。
  人类的社会实践大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其一,由"行"至"知",人类文明早期的社会实践均脱离不了此种模式;其二,由"知"至"行",这是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阶段后社会实践的一种巨变,即人类进入了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理性社会。这是针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而言的总结,但对特殊的具体的时空社会背景下的组织或个人的实践活动而言,由"行"至"知"再由"知"至"行"的认知和实践规律依然成立。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而言,就经历了由"行"至"知"再由"知"至"行"的发展历程。事实如此,大学文化的雏形--校园文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即大学百废待兴之恢复时期的兴起,就不是一种大学文化理论成熟后的实践。但是,随着大学校园文化的曰益丰富及其育人作用的曰益突出,大学的办学治校者及研究人员开始对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校园文化育人的成功经验予以关注并加以研究和总结,从而实现了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从自发的"行"向理性的"知"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人们对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和价值及其活动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化,不仅导致大学自觉于校园文化理论的研究并以此指导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内涵及意义更丰富更深远的"大学文化"概念应运而生并成为大学办学治校育人的"宠儿"广被认同。
  我国把大学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对象予以高度的关注、专门的研究和自觉的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学办学治校育人的秩序基本恢复、大学拨乱反正的任务基本完成之时。时至今日我们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及建设已有约30年的历史积淀。截至2015年2月25日,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大学文化"合并"校园文化"为"主题"对"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做无年限"精确检索",共检出1989至2015年相关论文868篇;在其他检索要素不变的条件下进行"模糊检索",获得相关结果9411篇。同样检索条件下,对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模糊检索"的结果是2000一2014年有2060篇。由此说明,在大学办学治校育人的实践中,对大学文化的重视和研究已经成为大学及其成员的一种自觉。关于大学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虽还谈不上卷帙浩繁,但无疑已十分丰富。为避免对此类问题做过多不必要的赘述,本文仅对大学文化的基本学理性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及解释说明,即通过对大学文化的本质、要素、层次、特征及意义与作用等基本学理性问题的再思考,进一步厘清大学文化的概念、明确大学组织的文化属性及特征等,从而强化对大学文化的理性认识并以此指导和引领大学文化建设之实践。
  二、文化与大学文化概念
  文化是个古来有之的概念。据有关文献,我国战国末年的《易o贲卦o象传》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故后人考证并称我国之"文化"概念是由"人文化成"而来,即所谓"文化",指对人施以文治教化,把不懂事理之人培养成为有教养的人。西方的文化culture一词是由拉丁语cultura演变而来,cultura早期指"培养或照料某些东西,诸如作物和牲口。从16世纪早期起,这一原来的意思从畜牧领域扩展到人类发展进程,从培育作物发展到培育心灵。"①不过有文献称,古罗马著名思想家西塞罗就用culturamentis(培养智慧)界定文化。所以西方的文化概念是由对植物的耕耘、动物的照料发展为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培育、改造和完善的。这样文化就与人类文明有了必然的联系。18世纪至19世纪期间德国哲学家与历史学家在关于文化的讨论中,主张文化"一般指智力或精神发展的过程"②,如此界定的文化概念就不能包含人类文明的全部因此也就不能等同于文明。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人们还是赋予了文化更多的新意甚至无所不包的内涵,比如"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由共同的价值观、符号、形象等交织而成的系统","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共同认识、理念和思想,所遵循的一定规则、规范和秩序","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如此等等。由于太过宽泛的文化界定似乎并没有很好反映文化概念的区别与它的专属性,于是有英国文化主将之称、大名鼎鼎的英国批评家马修o阿诺德把文化理解为"通过阅读、观察、思考等手段,得到当前世界上所能了解的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使我们能做到尽最大的可能接近事物之坚实的可知的规律,从而……达到比现在更全面的完美境界"③而康德则把文化抽象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造"①,两位思想大师显然想把文化上升到知识、思想及理性的能力加以理解。
  上述对文化的不同界定,导致文化成为了无所不包、似是而非、边界模糊且很难确定的概念。关于文化概念的确切表述学术界有过长时期的争论,据称有个关于文化的国际研讨会讨论了多天最后还是未能达成对"文化"概念的统一认识,有人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发现竟有数百种甚至更多。因此,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研究具有极为重要影响、被誉为20世纪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的雷蒙o威廉姆斯对此多少有些无奈地说:文化乃是"英语中最复杂的两三个词语之一"②。
  事实亦然,当人们试图寻求对文化概念边界更为清晰的表述时,首先遇到的就是无法准确提炼文化内涵这一困难,于是人们只好借助逻辑学允许的方法,用概念涉及的外延即概念包含的要素来界定概念。这种定义概念的方法确实也有助人们直观、形象、具体地理解文化概念,这样就有了萨姆瓦的"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社会阶层的结构、宗教、时间观念、社会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及物质财富的积淀"?,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EoBo泰勒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作为社会一份子所具有的任何其他能力与习惯……是研究人类思想与行动的规律的适当主题"④之说,以及"文化是社会规范或社会行为的整体,包括思想、语言、行动和成果,以及依赖人类学习和传递知识留存给后代的模式"⑤等等极其相似的对文化的概念界定。随着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文化本质及其特征的认识似乎逐渐接近了如下共识: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主要由符号、价值和意义、社会规范及物理环境营造等构成,文化的内隐部分为价值观和意义系统,其外显形态为各种符号,这些符号主要体现为物质实体和行为方式;文化创造的基础来自于文化的积淀、借鉴与启发,由此决定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即文化既有传承性又有创造性;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无所谓文化,文化由社会而生并依附于社会;文化随着人类群体的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在同一社会内部,文化既有一致性也具有非一致性。
  综合人们对文化研究获得的认识成果,笔者给文化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如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社会生活的方式之总和,是人类为维持和满足社会文明进步、组织有序运行、丰富人们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切精神的、规制的,以及物质的产品,它们彼此关联并以不同的形态影响并决定了人类社会及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及质量。这个定义不仅涵盖了精神和物质两个文明的文化领域及其认识成果,因而具有全面性,更重要的是该定义明确文化的本质是人类创造的赖以生存并受其影响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这种认识要求人们把文化的自觉、自律作为必需的理性。
  文化概念明确之后,作为下位概念的大学文化的讨论相对而言就简单些。大学文化有文化的一般形态和属性,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隶属于大学组织内部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即它是具有独特性征的文化系统。在早前的研究中笔者曾对大学文化获得过如下的认识:大学文化是相对所有社会成员必须参与其间的普遍文化而言的一种主要由大学成员参与的特殊文化,是针对大学特殊群体而言的区域文化。大学文化含有文化概念应有的内涵,但它又是对社会文化反复选择加以吸收并融入大学自身意志和个性的文化类型,是大学经历史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高度成熟并为大学及其组织成员高度认同的以精神为核心的文化结构。对大学文化的上述认识为如下结论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大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核心使命的社会组织,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和反映,即大学本质上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是负有选择、批判、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职能且具有强烈文化属性的组织,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文化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身份,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的精神。大学文化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内能创设_个积极奋发向上,并影响其成员价值选择、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反映大学价值和理想追求的精神氛围,引领和决定着大学的制度安排及物理环境营造,对外则体现大学之崇真、向善、求美、担当的社会形象,从而被社会尊为促进人类文明的使者和社会的道德榜样。
  关于大学文化概念我国学者还形成了一些其他的观点,如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就是大学成员之共同价值观及信念之体系"等,但这一对大学文化的理解由于其把文化过于局限于精神文化层面而未获得普遍的认可。又如教育部长袁贵仁教授提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即文化。"①其理由是: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所谓校风,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传统、精神、校训的文化自觉和习惯……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②从大学文化实践的角度看,对大学文化的这一认识具有接地气的特点并适切指导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三、大学文化的要素、层次及其特征
  如果有必要为大学文化的操作意义找到依据或立足之基础的话,那就是把大学文化的要素具体化,亦即把大学文化对学校成员及其活动具有不同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所有文化要素进行解构,通过大学文化要素的解析使大学文化及其作用具象可视,以凸显其对大学办学治校育人的操作意义。从大学文化的客体即外延分析,凡大学之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物质环境等等,均属于大学文化的范畴,即它们构成了对大学及其成员产生不同影响的文化要素。
  为防止大学文化的碎片化,我们根据这些文化要素的形态及属性加以筛选且归并为如下三大类:主要涵盖了大学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及主要由大学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由此构成了大学文化的三大层次。有必要说明的是关于文化的层次分类,文化研究的成果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产生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层次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层次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文化"四层次说,"物质文化、关系文化、精神文化、艺术文化、语言符号文化、风俗习惯文化"六层次说等多种理论观点。但两层次说不乏笼统、简单,而四层次及其多层次说又失之繁琐且层次边界亦彼此交叠不甚清晰。所以我们取大学文化的三层次分类说,这种分类方法不仅吻合文化学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即根据文化要素的属性结构由"反映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事物"的物质文化,由"反映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制和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及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精神文化而构成,而且三者以精神文化为文化的核心,依次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理文化构成一个彼此依赖、互为影响的文化同心圆,极其吻合大学这一文化组织的属性特征。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