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把教育理论转换成具有话语功能的各种符号,从而为教育实践中的相关个体构建社会性身份。在话语实践建构事物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确定人的社会性身份,即前面所说的建构"谁"的问题。在话语实践建构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赋予教育实践中的个体以社会性身份。因此,教育理论要通过话语实践来进人教育实践,就需要为教育实践中的相关个体确定社会性身份。用话语确定社会性身份,不能只靠严格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而且还要配合可以作为广义语言的行为举止、仪态仪表和装饰打扮等。这就总体上要求把教育理论转换成构成广义话语的各种符号,从而为教育实践中的特定个体构建社会性身份。例如,以"生活教育"为主题的教育理论要通过话语实践改变教师的行为,就需要帮助教师成为社会认同的"生活智者"角色,这个角色一般需要展示出"优雅而有内涵的仪态"、"蕴含生活智慧的语言"以及"得体的举止行为",这些"仪态"、"语言"和"行为"就构成了建构教师为"生活智者"的广义话语。 第三,在教育理论话语中引用经典文本,提升对教育实践者的影响力。教育理论在进人教育实践领域的话语实践空间之后,经常会出现原有的专业化语言缺乏影响力的问题,从而造成源自于教育理论的话语不能成为教育实践的话语空间中的重要话语。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思路,是在教育理论话语进人教育实践领域的话语空间之时多引用经典文本,从而借助这些经典文本的影响力来提升话语的影响力度。有研究者在向某所学校引人生命教育理论话语的过程中,在讨论学生地位时提出"学生是人,人就是人,不是其他"。在这个例子中,这里的"人就是人"是哲学家康德的名言,用以表达人应该是目的而不能作为工具的立场。这种引用经典文本的做法,在教育理论进人教育实践的话语空间的过程中,是可以经常采用的做法。在主张培养学生爱心和同情心的教育理论进人教育实践话语空间的过程中,可以引用冰心的"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名段。只要引用的经典文本具有足够的影响力,特别是已经被教育实践领域广泛认可,这种引用就会提升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话语空间的影响力。 第四,组织有关教育理论的对话与写作,提升教育实践者对教育理论话语实践的参与度。一般来说,教育理论作为话语进人教育实践之中,会显得比较单薄。这主要是因为教育理论在生产过程中,非常追求概括性、逻辑性和规范性,由此会通过抽象和概括的方式把一些只存在于个别情境的成分抽离掉。但是,当教育理论作为话语进人教育实践话语空间之后,这种概括性、逻辑性和规范性的教育理论就显示出不够丰富和不够多样的问题,从而构成了话语在具体情境中建构教育实践的阻碍。此外,教育理论虽然本身作为话语具有建构教育实践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一个核心条件是教育实践的主体能够参与到由教育理论主导的话语实践之中,能够在参与话语实践的过程中接受话语的影响来实现对教育实践的整体建构。因此,教育理论作为话语进人教育实践,需要广泛组织教育实践者围绕教育理论的主题进行对话与写作,以促进教育实践者在这种话语实践中丰富和创新话语表达,从而提升教育实践者参与话语实践的程度,推动其接受作为话语的教育理论的影响。在主张"生活教育"的学校,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教育工作与日常生活"的对话或写作,来促进教师在话语上的创新和参与。 总体而言,今天的教育理论已经和教育实践拉近了距离,但还不够"融入"和"走进"。教育理论"融入"和"走进"教育实践,不能只是在教育实践的行动表层发挥指引规范的作用,而是应该特别考虑从教育实践的话语实践机制出发建设教育理论整体构建教育实践的路径,充分发挥话语实践作为教育理论进入教育实践的机制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