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教育实践可以整体地被教育理论的话语所建构。虽然福柯在其《知识考古学》一书中更多关注话语实践的认识史意义,但后来的话语研究者却更加细致地论述话语对现实世界和事物的建构作用。话语研究者詹姆斯o保罗o吉在对话语分析方法的研究中具体阐述了话语对世界的七个方面的建构:使事物有意义;确认正在从事什么样的活动;获得某种身份或角色;明确言说者与他人、组织的关系;建构名利的分配方式;使事物相互联系或不联系;使特定某种符号系统、知识、信仰在特定情景中突出出来并确立优势或劣势。[21]这些功能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能被教育理论的话语实现。例如,一句"教育即生活"在特定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可以起到的作用有:使烹饪课程有深层意义,使师生确认自己正在展现生命力并创造生命的意义,让学生获得生活者的角色,明确师生是具有年龄差异的成长伙伴,确定活动课程是学校的主导课程,使学校与社区相结合,使有关生活、生命、生态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知识占据优势地位。通过这七个方面的实现,教育理论可以达到融人并建构教育实践的目标和追求。 虽然,教育实践者从追求工作扎实性的考虑出发更愿意赞成"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但话语的言说实践并不只是具有"表现"和"传达"的意义,语言在思考、交流、评价、行动中的地位决定着它还对"教育实践"具有整体建构功能。教育实践的目标、内涵、角色、人际关系、名利分配、事物关系和主导知识,都需要在思考、交流、评价和行动中通过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而确立。因此,教育理论要进人和融人教育实践,需要作为话语进人教育实践领域的话语实践之中并占据主导位置。 三、教育理论融入教育实践的话语实践推进策略 教育实践有很多不同角度的定义,虽然视角不同,但总体来说都从"谁"和"做什么"这两个要素来理解教育实践,而上面提到受话语影响的意义、活动、身份等七个方面其实都以"谁"和"做什么"为核心主题。因此,教育理论融人教育实践的话语实践需要考虑如何推动教育理论话语成为主导。 曰常的教育实践本身在"谁"和"做什么"方面深受话语实践影响。在不同学校,教师对自身身份有着不同的话语表达:有些学校(通常为中小学)倾向于以称呼学生为"孩子"来表达教师的"大人"身份,有些学校倾向于以"园丁"来表达教师的"培养者"身份,有些学校倾向于以"教书人"来表达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身份,有些学校甚至倾向于以"工作者"来定位教师的"职业人"角色。同样在教师"做什么"的话语表达上,不同学校的差异也很大:有的是"教学生知识",有的是"教学生学习",有的是"教学生自学",有的是"引导学生生命成长"……在教育实践中,不仅关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是这样,管理者的教育实践亦是如此。虽然,通常来说,日常教育实践的话语实践有着生活化、经验化和通俗化的特点,但是,随着教育实践者对理论的学习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学术话语开始进人教育实践领域的话语实践之中。这个现象既提醒人们不要以偏概全地认为教育实践领域的话语都是一种风格,又给予人们可以努力用教育理论话语推动教育实践领域话语实践的信心。 探讨如何推进教育理论融人教育实践领域的话语实践需要关注话语建构世界的主要工具或途径。詹姆斯保罗吉认为有四种主要的话语工具被用来建构世界:"社会语言"、"话语"、互文性和"会话"。[22]具体来说,"社会语言"主要是一种"语言变体",如"专业版"语言和"白话版"语言。"话语"在这里主要是指"语言、行动和交流的组织和整合方式",以及"思考、相信、评价和应用各种符号、工具和物体的方式,以确定某种社会认可的身份"。互文性是指"不同文本之间或不同类型的文本之间的交叉引用"。会话是指"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中或整个社会中围绕着一个主要话题、争论或主旨所进行的一切谈话和写作"。在詹姆斯保罗吉的这些观点的启示下,笔者认为,教育理论融人教育实践的话语实践推进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把教育理论转换成不同版本的语体,形成丰富的社会语言。教育理论在语言上一般是专业化的形式,这种专业化的形式主要体现出专门性、逻辑性和正式性。虽然,教育实践领域的话语实践在特定的场合会使用专业化的语言形式,但还有更多的场合会倾向于使用"生活版"或"白话版"的形式。如果教育理论只使用一种语言形式或语体,那么教育理论会因为不适应很多实践场合的语言要求而不能获得核心的话语空间地位。例如,在日常的教师团队教学研讨(所谓的"磨课"活动,"磨课"即为"教学研讨"的"白话"语体)中,专业化的理论话语"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维度应该与价值观引导维度相互配合",如果变为"课堂教学中教知识与引导学生做人要无缝对接"将更符合教育实践者的说话习惯。鉴于教育理论在语言上一般为专业化语体,这里特别强调教育理论的应用者要努力把原本专业化的语体变成"白话版"或"生活版"。在这个方面,笔者在研究中曾提出教育理论语言的实践转换要多使用"常规概念"和"隐喻的说理方式",23]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使特定的教育理论获得更多版本的语体以适应多样化的教育实践情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