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出现,每个人在云计算时代都可能成为知识的创新源和生产点。因为,人类知识生产和传播正在从个体式、封闭性和区域化,向全体式、开放性和全球化转变,大学单一化的高深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状态也将难以为继。实行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激励教师开新课、上好课,才能保持大学和教师的与时俱进。朱利安勒格兰德在《另一只无形的手:通过选择与竞争提供公共服务》一书中明确建议,对于教育和医疗这样的公共服务,提高其质量和效率的最好方法,就是向用户提供选择权,并鼓励服务提供者之间开展竞争[3],这也是对大学课程供给必须尽快终结自然壁垒状态的一种启示。 (二)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很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通过跟踪评价毕业生发展状况反馈人才培养质量,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客观,因为其无法对教师作为个体提供的教学服务质量作出客观而准确的评价。 教书育人和普通工人生产劳动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即教师服务的对象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即便现场评估一所大学的办学条件和运行状态,也很难对每个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投人足够精力做出精准判断。因为即便是一个企业,其接受外部质量认证、加强内部质量监管,可以证明生产工艺、生产环境和生产管理具有可靠性,也很难确保流水线上每个工人是否尽心尽职,更何况大学内部各课程之间难以像企业生产流水线各个工序之间那样有严格的质量逆向控制。大学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集体劳动,只是一种松散型合作。所以,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归根到底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反馈和激励机制。曼瑟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指出,通常情况下,形成集体行动的前提是尽可能缩小激励规模[4]。实行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就是让那些愿意上课、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获得更多的收益和激励,从而促成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这一"集体行动"的出现。 三、学分制尊重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符合拔尖创造人才成长规律 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在"十五"末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一大批拔尖创造性人才,这是教育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界的重要任务。学分制的制度架构符合拔尖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有其科学根据。 (一)学分制有利于培养出更多"单打冠军" 中外教育史上,孔子、昆体良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科学理念。但传统"因材施教"思想有两个问题:一是其立足点过分强调教师巧妙地"教",而对学生主动地"学"考虑不足;二是其关注点较多地集中在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上,而对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基本没有涉及。西方进人近代社会后,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影响下,原本就深蕴在文化传统中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精神理念迅速成为时代最强音,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信念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经过文艺复兴的风雨洗礼,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从而为19世纪初德国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提倡教学自由、实行选课制播下了思想的种子。学分制之所以更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是因为人才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全面比较、综合优秀,二是单项衡量、各有所长。其中,学年制更多着眼于培养全面比较、综合优秀的人才,而学分制更有利于单项衡量、各有所长的学生的成长。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每个学生本来极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成为"单项冠军",但在学年制条件下,我们一直希望用培养"全能冠军"的方法去育人,事实上最后成为"全能冠军"的微乎其微。在长期围绕选拔性考试而实施的教育中,大多数学生一路"陪太子读书",成为"经常被证明不优秀"的人,自信心不断遭到打击,成就感越来越迷失。而在学分制条件下,学校并没有刚性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基于个人兴趣和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很有可能发展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实现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