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堂归根结底是研究人的思维现象或精神现象。"指导任何人类群体的行为的具体知识,从来就不是作为一个稳定而严密的体系而存在的。"1]尽管我们可以去描述和解释课堂,但是课堂中所有的关联性、连续性和整体性只反映在作为行动者的教师的心智中。与此同时,教师个人想法、观点和观念往往是分散的、活跃的。提升教师的课程学习力并不是将外在的统一模式强加给教师,而是让教师在各种分散的、活跃的形式中达成意义的统一。对教师而言,课堂学习力不是外在的技能,而是实在的潜能。离开了课堂这一实际世界,离开了教师的切身体验,离开了教师联合各种事态变化的创造活动,课堂学习力就不复存在。由此提升教师课堂学习力的实质乃是激活教师的创造性。通过创建创造性空间,帮助教师在调节课堂活动形态中展现出适切的课堂表现力。 例如,教师W在执教二年级语文《画家乡》一课的小结环节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乡。当第一位发言的学生说不出自己的家乡时,教师W让学生说说现在所在的城市,说说这座城市有哪些名胜古迹和现代标志性建筑。接着,当学生在说自己所在的城市词汇贫乏、语句不通时,教师W让学生读_读这节课学过的一些句式和词语。最后,几位学生模仿教科书着中的语词说自己所在城市的美好。在这里,教师W力求在课堂教学结束时给学生一些启发。什么是启发?从这段教学看,教师W理解的启发是让学生用上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不会用,或用不出来怎么办?教师W就采用"强行迁移"和"完形填空"的方式,至少让学生把这堂课学的句子和词语用出来了。看起来,教师W的"启发"观念过于机械,过于看重结果。但实际上,这源于教师W课堂视野的局限。从空间性看,课堂学习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而是还是一小部分。从时间性看,课堂学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而不是结束。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只是表现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用得上的有形之物,更是体现在那些有感受、受触动、留印象、可沉淀的无形之物。为此,笔者和教师W有一段这样的谈话"我们放下这堂课的教学不说,来聊聊'家乡'这个话题。家乡是一个地方,可以是一个可以在地图上指出来的地方,也可以是一个常常出现在我们回忆和梦境的地方。那里有外婆门前的香樟树、有邻居家的葡萄架、有池塘边的大石头、有树枝上的鸣蝉、有田野里的青蛙,还有一群和我们一起放声大笑的小伙伴。那是一个让我们疯、让我们跑、让我们笑、让我们哭,让我们常常想起,更让我们流连忘返的地方。当我们身处异乡空虚落寞时,当我们疲于奔命忙于应付时,当我们遍体鳞伤心灰意冷时,家乡就是我们精神的后花园,就是我们诗意的栖居地。" 案例中为教师创建创造性空间的是一段有关"家乡"的话题延伸。这番谈话的重心放在唤醒教师在记忆深处对家乡的回忆与体认,进而以_种合乎人情、本真朴实的表现方式调节教学活动形态。这种活动形态的调节可以表现在三个层面: 1.技术层面。从这一层面出发,教师捕捉的课堂细节不是从学生经验的个别性出发的,而是从教学环节的秩序性着眼的。一位善于启发学生的教师,可以通过扩展学生经验范围、强化学生认识焦点、拨开学生思想乌云、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等方式让学生进入到清楚、适当的教学秩序中去。 2.实践层面。如何让每个学生的意识形态从依附于教师、依附于书本、依附于设计、依附于他人的状态中独立出来,这就进入到了维系人际间相互理解的课堂实践层面。教师在这一层面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如何确保学生在课堂小组活动中展开及时、有效的合作。"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支架作用是要确保学生在一起工作是具有合作性的,而不是几个人简单地聚在一起"。在这里,教师的支架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理解,以及个体与小组间的相互理解。 3.解放层面。在课堂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如果知识无法进入到教师和学生思想内部进行_种周转式运动,那么课堂教学与教师和学生将是分离的。如何让知识进入到个体内部进行周转,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厚度、程度有一个整体结构式的把握,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现场能根据学生的意识活动状态,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现实世界真正的思考。教师不仅要学会将人们当前面临的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适时地"带入"课堂引起师生的共同反思,而且要学会将这种课堂讨论中可能产生的质疑、矛盾和焦虑,引向相信、坚持和希望。课堂最大的伤害是让人失去信念和理想,这种对人存在意义的否定是非人道主义的。一个让学生和教师有所相信、愿意坚持、充满希望的正能量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解放。 通过寻求教师经验的共通感,拓宽教师的理解视域,激活教师创造性空间,是为了引起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从内涵上讲,是教师对自身经验形成历程的反思,是教师将自我从认识的局限性中解放出来的反思,是唤醒教师争取自由、独立和自主的奋斗。当教师意识到自我的真实感受,意识到自我的独立思考,意识到自我的主体诉求,意识到自我的自由自为,教师的创造性就开始萌动,教师的课堂表现力就自然流露。在课堂中,教师的创造性是以一种新的姿态迎接事态的变化,是自身潜能被激发出来,是推动课堂世界的创造性,更是主体精神的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