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学生的提升点在哪里。在分辨学生怎么说后,教师需要迅速探寻促进学生思维或纵深、或条理、或广阔、或灵活、或独立、或创造的提升点。并且,将这些提升点落脚在那些学生想表达但未能表达清楚、学生已表达背后那些尚未表达的和学生未曾发现自己有能力表达的内容中。例如:"追问学生不是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到教学设计中来,而是要学会追赶学生的思维。学生的那些看起来令人费解,甚至自相矛盾的回答,是他们理解和不理解的混杂物。把这些内容抓出来,和学生一起解剖这些内容。当我们把这些都分析清楚了,学生就会有转变了。" 有关学生如何思维的知识不能完全通过补充背景性知识获得,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补充背景性知识,能帮助教师更容易有层次地关注学生,而且能在具体的场景反思中迅速关注到自己思维的漏洞和行动的不当。这种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教学情势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背景性知识能增强教师的专业意识和反思自发性,更能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特点将抽象知识转化为个体实践知识。 (二)以结构性范例形成判断教师课堂学习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多数教师对课堂的认识都是片段、零散的。对不少课堂观念的理解也只是觉得好像是这么回事,但一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无从下手。这说明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课堂,还没有建立自己的课堂模型。这时,教师不仅需要一些范例的示范,而且需要凭借范例建立起对课堂的结构性认识。这种结构性认识有助于教师在对教学情境各因素的合理性判断中转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形成课堂学习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结构性范例是关于推进学生认识提升的范例。不少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高,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不了解自己的教学究竟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哪些程度和范围的变化。为此,笔者在和中小学教师合作教研的过程中,常常在教师无从下手时提供一些结构性范例。 例如,教师W在执教二年级语文《画家乡》一课时,如何提升教师的课堂判断力以学会转化教学内容。围绕这一研究问题,针对教师W指导学生理解"海那么蓝,那么宽句时存在肤浅、不落实的现象。笔者为教师W提供了一个以学生已有水平和课堂发言为契机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递进模式范例。(1)这句话写了大海怎么样?(2)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又,又"谁来说说?(3)小朋友见过大海吗?(播放大海的录像)在你眼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的?把你看到的大海读出来吧。(4)听着小朋友域老师)读的"那么,那么"你有什么感觉?想象一下,涛涛和小伙伴们在这辽阔的大海边都玩过些什么游戏?涛涛会游泳吗?那他在这蔚蓝的大海里是怎么游泳的?(5)随机采访学生:"在海边好玩吗?读出你的开心吧!""在海里游泳什么滋味?读出你的享受吧!"提供这一范例的要点在于分析其中蕴含的理解结构。这里的结构包括两个维度是学科维度。从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理路看,作为虚词的"那么,那么"不能用以词解词的方式进行理解,而应当还原其使用语境,通过描绘语境中相关场景的方式理解"那么,那么"的感情深度和心境变化。二是学生维度。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看,如何体现学习的关联性和连续性。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而学生的每一步学习之间也是存在关联性的。从语文学习的特性看,这种关联性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脉络的关联。 提供给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结构性范例,不是为了让教师模仿和套用,而是为了揭示出教学递进模式中教师是如何凭借一步一步的合理性判断进而转化教学内容的。在教师转化教学内容的诸多方法背后真正承载的是教师的课堂判断力: 1.比喻。当学生对学科概念所指的内涵产生理解的偏误或不胜明了时,可以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形象的日常概念对学科概念进行词义上的"即兴改编"以帮助学生理解。 2.举例。当学生对学科概念的掌握仅仅是空洞的口头表达时,可以举出一些运用学科概念的实例。在举例中,需要解释和说明运用学科概念的情境特点和使用范围。所以,举例的功用在于例子之外,在于为学生寻找到那些抽象话语的具体对应物,并激活学生运用新词解释已有印象的自我调节系统。 3.层递。当学生不能对学科概念进行区分,对学科概念的认识零星孤立时,可以将学科概念按照或从浅到深、或从低到高、或从小到大、或从轻到重的递进顺序进行词义整理。在确立学生认识所处顺序位置的同时,为学生架设_些转换词义层级的桥梁,帮助学生逐级而上,由此开启学生形成系统认识学科概念的自组织模式。 不同的范例蕴含着不同的结构,尽管这些结构本身存在着理解学科和理解学生的共通感,但是真正把握这些结构并运用好这些结构仅仅依靠提供范例是不够的。教师广博的知识、深入的探究、独特的体验、深刻的领悟、善喻的表达等都会影响着教师的课堂判断和对教学内容的转化。当然,通过对范例的结构性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转化教学内容的思维框架,可以帮助教师从程度变化和意义指向上去判断课堂教学状况,进而帮助教师建立一种确认行动效果的理解模式。 (三)以创造性空间促进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