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继续增加学前教育总投人。在财政预算的经常项目中,既要提高学前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比重,还要使学前教育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提升幼儿人均财政经费指数。前者反映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后者显示学前教育随着社会发展所能分享的发展红利。这两项指标的变动情况应成为政府监控学前教育投人的重要指标。 第二,有效使用资金,把"资金蛋糕"切割得更科学。对于发达地区,反映学前教育普及水平的毛人园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数量的提升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学前教育的质量却参差不齐。一些发达地区的生师比较高,普遍达到20:1,有的甚至达到42.45:1。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偏低,未评职称者众多,个别发达地区未评职称的幼儿园教师占80%以上,还有部分地区有接近10%的幼儿园教师达不到《教育法》规定的最低学历。大部分发达地区的城乡差异明显,农村形势更加严峻。这些现象均说明,幼儿园教师匮乏,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严重偏低。因此,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投人应重点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如确定幼儿园教师的法律地位和正式编制、提高工资、提供更多职称晋升和奖励的机会等,从而吸引更多高素质教师流人或留在幼儿园教师队伍之中。 第三,既要投向公办园也要投向民办园。谁是学前教育的主体和主力?这一问题因地区而异。上海等发达地区的主体是公办园,而广东等发达地区的主体则是民办园。国家较多投人公办园而较少投人民办园,这是造成学前教育投人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发达地区尤其是民办园为主体的发达地区而言,学前教育投人必须关注民办园,才能全面提升该地区的学前教育水平。广州在此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在第一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广州市财政向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进行投资,在改善其硬件建设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在关注民办园硬件投人时,还要逐步关注民办园教师的待遇和生存状况,降低民办园的生师比,增强民办园教师的吸引力。 第四,重视并加大发达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投人。本研究发现,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不理想,城乡差异悬殊,说明这些地区的农村学前教育着实堪忧。在发达地区的晕轮效应下,其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容易被忽视。加之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支付能力有限,更加需要政府的积极重视和大力投人。这既是保障发达地区教育公平的要求,也是提升地区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需要。 (三)设立幼儿园教师职称晋升系列 待遇问题一直是制约幼儿园教师专业队伍素质的关键问题。国家对此问题一直比较重视。2003年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3]13号),要求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保证幼儿园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十条"也同样强调要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尽管如此,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从幼儿园教师的职称状况看,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差别显著。2012年,多数发达地区未评职称的幼儿园教师在50%以上,有的超过80%,农村的情况更加糟糕。而早在2008年,我国50.5%的小学教师已经获得中学高级和小学高级职称,只有5.8%的小学教师未评职称。 笔者认为,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儿园教师缺乏独立的职称晋升系列。幼儿园教师评定职称必须加人小学教师的晋升系列,获得中学高级、小学高级、小学一级、小学二级和小学三级的相应职称。其弊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漠视学前教育的专业性,使幼儿园教师缺乏专业自信。第二,因不是晋升的主体,幼儿园教师的职称晋升机会较小。可见,是否具有独立的职称晋升系列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关乎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资质和整个学前教育专业属性认可的重大问题。[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