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认知反馈学习 元认知是关于意识和对自我认知的知识,是一个人为了促进自己适当的行为和思考而监督自己的表现和思考的过程。元认知控制着学习行为,与学习者对策略性知识的使用与自律能力密切相关。元认知包括策略性知识、认知任务知识、背景和条件知识以及自我知识。[15]元认知是激发和促进有效学习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学生策略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通过元认知反馈有意识地联系相关教学知识经验和将来的教学行为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思考和教学表现。 对于学生来说,重新认识一个新理论,他们总会从自己已有的理论中寻找证据或者更新已有的认识,这也是迁移知识的好方法。波利亚认为,可以通过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来提高他们思维的自我控制能力,并由此建构供学生自我提问的启发式问题的几个思维阶段,即理解问题、拟定计划、实行计划、回顾。[16]在这几个阶段中,学生可以自己检查反思问题解决中的错误,评价和回顾新获得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教学来学习和领悟。当学生自己亲身进行教学的时候,他们自己需要获得相关知识,因此必须将知识的大量细节显性化以解释给其他人听。此外,他们需要合适地组织知识以确定重点、难点,需要证明这些知识如何被应用于一些重要的任务并能够评价和纠正其他人的错误。所有这些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深人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教学建议 1.有意识地运用智力模型应对不同的问题情境 如果总是习惯于按固定的某种策略进行问题解决,不知道如何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况,这是学习缺乏迁移的表现。而学习的迁移来源于有意识地运用智力模型去应对不同的问题情境。模型化加工是一种再认知,再认知不是一个重新开始的过程,而是一种批判性的再思考,是个体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对自己内在认知过程的调节活动。个体通过对知识的模型化将知识转化为一套具有个体偏好的具体程序、抽象的规则或策略,这样会大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提出各种模型建议并进行开放性讨论,在这个阶段,教师扮演一个评判者的角色。面对学生的各种建议,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深人地挖掘概念,开放性地讨论和罗列出各种模型优点、缺点和可能的局限性,最后让学生尝试在不同情境条件下使用其建构的智力模型并检验解决问题的效果。由于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理解问题方式不同,对同一问题使用表征方法也不同,使智力模型呈现在不同的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从而有助于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模型之间建立联结,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通过类比和概括化应用进行知识迁移 在知识学习中,问题的类型、问题的表 征、心理定势等因素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和知识迁移。迁移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如果因为前面问题的解答使后面的问题变得更加困难,便出现了负迁移;如果前面问题的解答使新问题变得容易解决,便出现了正迁移。在此过程中,类比和概括化应用是促进知识正迁移的重要方法。 通过类比拓展知识是建设性的,学生由此能够发现影响类比关系的不是内容的相似性,而是它们之间结构系统匹配的紧密程度。在类比中,需要确保我们的焦点聚集在两个对比问题的关系上,而不是其表面的内容属性。[17]同时,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实例中进行概括化地组织知识,不仅能让相关的实例变得更加清晰,也会从具体实例中推理出能解释事实的一般性结论。如果学生在实例学习中,能对实例进行抽象的概括,那么,他们的学习就发生了迁移,并从实例中获得更多知识。 3.提供标准进行自我测验促进学生的自律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评价外在的形式而忽视了学生内驱力的力量。其实,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多种分析与理解也是一种评价方法,如提供一种解题方法要求学生分析并使用新的方法,给出解题步骤让学生判断正误等,都能进一步支持学生有效的自律学习。这种自律性的学习还体现在学生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还能给其他学生提供帮助,通过自律学习,学生会变得更有自信,更有求知欲。 当学生进行自我测验时,评价的效果和对学习的促进优于仅仅依靠外在的评价结果,但仅通过提供标准化答案只是有助于对关键术语和概念的记忆,而对于促进学生 批判性思考和对知识的应用无多大裨益。当教师考虑迁移知识的教学目标时,就会在课堂上不仅强调记忆,而且能根据认知加工的过程设计出更多的迁移性目标,提出更多有利于知识迁移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不断接受挑战并进行自我学习,从而在自我解决问题的训练中培养、提高认知能力和自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