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知识的加工阶段与教学条件(上篇)

时间:2015-12-01 10:09 点击:
【论文摘要】知识的加工阶段与教学条件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知识的内在加工分为陈述化、程序化和迁移三个阶段。在陈述化阶段通过认知困惑激活启动认知、预测与开放性分析和精加工创造新的联结等教学条件促进更深的认知加工和持久的记忆表征,加快知识的提
  【论文摘要】知识的加工阶段与教学条件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知识的内在加工分为陈述化、程序化和迁移三个阶段。在陈述化阶段通过认知困惑激活启动认知、预测与开放性分析和精加工创造新的联结等教学条件促进更深的认知加工和持久的记忆表征,加快知识的提取速度,促进知识的迁移;在程序化阶段,通过联系定位加工、练习反馈等教学条件使产生式的联结得到增强,促进知识的平稳性和准确性;在迁移阶段,通过模型化加工、系统的问题解决和元认知反馈学习等教学条件对知识不断地进行解释与修正,发展学生系统解决问题以及灵活运用认知策略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优化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论文关键词】知识加工;加工阶段;教学条件
  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常面临何为有效学习,如何才能更长时间地保持知识,如何有效地将已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等问题,这关涉知识获得质量的可靠性、可用性、有效性和灵活性等方面,与知识获得不同阶段的特点具有内在的相关性。从客观上来看,知识的内在加工分为陈述化、程序化和迁移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知识分别表现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目"是什么"的知识,用于设计执行各种任务;程序性知识即"怎么办"的知识,用于执行具体的步骤;策略性知识即"为什么"的知识,用于如何学习、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了解知识加工不同阶段及其内在机制,探讨知识有效获得的教学条件,对于高效率的教学与学习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一、知识的陈述化阶段与教学条件
  在知识的陈述化阶段,知识被灵活地设计为各种形式以表征各种任务。这个阶段的认知加工是从长时记忆中检索相关的知识,从大量不连续、孤立的事实性知识中通过说明、举例、分类、总结、猜想、比较、解释等认知加工过程组织形成复杂而有组织的概念、原理、模型和理论等概念性知识的过程。[1]知识的陈述化阶段需要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整合或系统地组织知识,通过认知策略对知识进行加工。加工方式分为理解性加工和支持性加工。理解性加工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情境构建知识网络,建立起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支持性加工则是在目标、空间、逻辑因果关系和时间上建立一个立体性的知识网络结构。
  (一)认知困惑激活启动认知
  认知困惑是一种与认知和知识有关的情感,它通过基于新的信息重新评估和拓展原来的知识结构,检测在信息流中是否存在区别与不一致。曼德勒的差异理论认为,认知困惑源于对信息和目标导向的评估。由此,当个体从事一项复杂的学习任务时,个体持续地吸收新信息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差异信息被验测出来,与原有的知识产生了矛盾,注意力转换到差异信息,神经系统兴奋增强,个体根据背景和改变的情形等情况体验各种可能的情感。这种困惑的情感显著地影响学习。学习困境驱动理论也认为困惑或僵局有利于学习,因为它们给学习提供了机会。也就是说,一旦一个困境或困惑被体验,个体为了解决他们的困惑需要进行周密的思考以修正已有的智力模型,其中,困难的价值在于促进了更深的认知加工、持久的记忆表征和更成功的检索。[2]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