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练习反馈 如果说知识刚开始获得时可以通过有效的努力和深刻的思考获取的话,那么要更有效地利用知识则需要通过充分的练习以使知识编码更为牢固和规范,即通过充分的练习让陈述性知识程序化并使它变成一个能快速解决问题的工具。[10]练习的时间分配会影响知识在长时记忆中的巩固程度。集中练习有助于短时记忆,分散练习给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机会,并在后面提取时对更多的因素和细节进行再编码,因此信息的图式得到了加强与精细化。 练习要保持适当的认知负荷。认知负荷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学习。当认知负荷过小,学习者注意力不能保持,则容易失去有效学习的机会。认知负荷=任务要求/可利用的资源。降低认知负荷的策略,一是不必苛求学生同时获得一个主题相关的各种知识,而是让学生获得部分知识后再进行拓展练习以帮助其获得更复杂的知识;二是降低修正前面知识的质量要求;三是通过增加学习资源如图表、知识总结、重要信息、工作本、计算器等,降低认知负荷,以及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部分任务等。[11] (三)教学建议 1.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充分理解为前提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试图用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如不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只是纸上谈兵似地画在黑板上,实验步骤则让学生死记硬背。由于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不深人,缺乏以充分的陈述性知识为基础,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学生只能按固定程序操作而不能根据条件的变化灵活处理,势必造成低效率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只有建立在对陈述性知识深人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灵活面对各种变化的问题。 在安德森的模型中,所有程序性知识学习最初都是被表征为陈述性知识的。通过练习,这种陈述性知识就转换为产生式。陈述性知识有助于使智慧技能变得更有意义,形成最初的和基础的记忆痕迹,在这种记忆痕迹之上可以发展其他对该知识更高级的使用。[12]这给教学的启示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对陈述性知识的深人理解和应用,同时程序性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陈述性知识的检测与反馈。 2.在陈述性知识学习中尝试运用方法程序性知识是获取程序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方法程序性知识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是策略性知识获得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尽管学生做了大量练习,而一旦遇到习题的条件略有变化便无所适从,不能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时忽视方法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常用的方法程序性知识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科学抽象、模型化、假说及其检验等。这些方法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可以迁移于不同学科之中,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尝试在各种实例中运用方法程序性知识主动地对相似概念进行检验、分析、比较、判断,学生就会比较牢固地掌握陈述性知识,同时减少概念的错误,从而有效地获取程序性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