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大学与跨国公司合作培养人才的研究(上篇)(3)

时间:2015-11-26 13:48 点击:
人才本地化策略成为跨国公司招聘人才的主旨。随着用人成本的不断增长,跨国公司人才的聘任与使用策略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即从聘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转变为聘用中国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将中国从生产基地逐渐

  人才本地化策略成为跨国公司招聘人才的主旨。随着用人成本的不断增长,跨国公司人才的聘任与使用策略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即从聘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转变为聘用中国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将中国从生产基地逐渐变为研发基地和营销中心。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地化具有双向性。跨国公司对人才的培训不仅包含知识和能力,更强调员工对企业有更强的忠诚度;本土员工则除了要求跨国公司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外,更强调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即企业能否给他们提供一个进一步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调查显示,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人力资源本地化程度越高,中方员工的稳定性也越好。当前,中国员工求职时,最看中那些能与他们有效沟通并理解他们实际需求的管理人员。与外方人员相比,中国管理人员由于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更易于与员工沟通。这将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本地化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鉴于此,很多在华跨国公司开始越来越多地同中国高校合作,联合培训高级人才、联办MBA班及联办实验室等。这些均表明,人才本地化战略有助于促进密切伙伴关系的形成。
  在对跨国公司问询"为提高员工的素质,贵公司希望大学通过何种方式共同培养人才"的问题时,答案集中在以下方面:希望大学鼓励优秀学生进企业实习,而不是把优秀学生绑在自己教授的实验室和项目上;通过校方和企业更多交流,了解用人需求、分享资源,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接触社会和企业的机会;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工作,合作课程、共建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给学生以社团支持和资助,等等。跨国公司注重教育投资,强调对员工的培训。在我们回收的所有对跨国公司的问卷中,100%的跨国公司提到该公司在中国大学设立了专项奖学金,超过60%的公司在大学设立了某种形式的专项研究资金。应该说,跨国公司对中国进行教育投资的力度总体上说是大于中国本土公司的。投资力度大于本土公司的另一普遍现象是,所有公司都对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经费数额不等,一般在人均1000-5000美元,但也有20%左右的公司人均5000美元以上。
  三、中国高校应加强与跨国公司人才培养合作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高等学校与跨国公司在人才培养中的合作势必进一步加强。
  (一)企业发展迫切需要国际化人才
  1.对人才的强烈需求是其强大的内在动因
  从跨国公司的角度来看,随着生产、研发、销售、采购本地化的推进,从外资企业与环境的融合的需要和节省人力资源成本的需要来看,人力资源本地化已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重要的战略目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建立强大的本地管理人员队伍作为他们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从研发的需求来说,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国家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首选地区。据博斯公司统计,2010-2011年,全球研发支出最大的1000家公司在印度和中国研发支出的增长达27.2%,远高于北美的9.7%、欧洲的5.4%和日本的2.4%。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机构数量快速增长、研发投人稳步增加,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超过1500家,雇用了超过15万名的科学研究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1]研发机构与我国高校的合作形式进一步拓展、更加多元化,由以往简单的临时的项目研发、人员往来转向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战略合作与协同创新关系。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高校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建立的联合研发机构已经超过300家。[2]
  2.中国本土企业日益国际化
  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日益壮大,他们也成为跨国公司大家庭中的新成员。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68家创新型企业设立了106家海外研发机构,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他们对国际化的人才需求也特别强烈。本土企业中素质高、经验丰富、了解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管理人员是非常缺乏的,固然可以通过与跨国企业人员间交流或挖人的方式来获取部分资源,但更多的是需要靠本土培养高素质人才。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