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当前,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教界的合作发展非常不均衡,合作以地处沿海和发达区域的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高校以及综合大学和工科类高校为主。跨国公司把人才视为核心要素,决定了其与大学密切伙伴关系形成的必然性。政府要制定引导促进大学与跨国公司加强合作的法规,地方高校和西部省区高校要把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合作应多方位,重点要落实到课程改革层面。 【论文关键词】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用人标准 当今世界,企业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即跨国公司的崛起。跨国公司作为不同于本土公司的一种特殊的企业实体,具有国际化、侧重研发、注重与所在国的密切融合等特征,决定其对企业的人才有特殊的标准和要求,并使之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我国逐渐培育起一支适应现代化企业需求的人才队伍。但总体说,我国在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特别是跨国公司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方面还存在较大缺欠。 一、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合作的现状 本项课题研究组曾先后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十余所主管教学、科研或人事的副校长和处级相关主管人员进行了访谈,并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高级研修班、培训班对812位高等院校的主管教学、科研或人事的副校长和处级相关主管人员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52份,其中,部属高校246人(占总数的37.8%)、省属高校384人(占总数的58.9%)、民办高校22人(占总数的3.3%),本科院校638人(占总数的97.9%)、成人高校14人(占总数的2.1%)。①调查发现,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教界的合作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在进人中国市场之始,就努力开展同中国高教界的合作,并始终保持着这一传统。而进人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的合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惠普、IBM、美国德州仪器、微软公司与中国高教界均有较多的合作等。但总体上,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教界的合作发展非常不均衡,同中国地处沿海和发达区域的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高校以及综合大学和工科类高校合作较多,部属高校和跨国公司以长期合作为主,省属高校则以短期合作为主。 合作的形式主要有:跨国公司在大学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创业基金,为专项科研课题提供资助,与大学设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发教材或课程,企业委托高校对公司职工进行定向培养培训,高校向跨国公司输出科研成果等。其中,以设立奖/助学金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为专项科研课题提供资助和与大学设立联合实验室。在联合开发教材或课程方面,三种类型的院校占的比例都不高。在向跨国公司输出科研成果方面,部属院校比省属院校要高出一倍,而民办高校几近零。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共同点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定向培养、实习培训和举办招聘会,而互派人员授课和互做报告、举办竞赛/大奖赛等合作主要是在普通院校开展。从毕业生的去向来说,总体上,毕业生进人跨国公司的比例都很低,有7.81%的部署高校的毕业生进人跨国公司的比例超过了15%,而省属高校毕业生进人跨国公司的比例超过15%的院校仅为1.12%。部属高校毕业生进人跨国公司的比例在10%?15%的院校仅为6.25%,省属院校仅为1.69%。 高校在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是学生人职前必不可少的培训内容之一。调查发现,"在校生进人跨国公司实习人数非常多"的部属高校约占14.69%,而省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比例分别为4.46%和8.33%"没有在校生进人跨国公司实习的",省属高校有30.20%,部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比例分别为8.39%和3.33%。调查显示,在校生进人跨国公司实习的数量多的,毕业生进人跨国公司的比例则高;在校生进人跨国公司实习的比例越高,高校接收跨国公司的员工来校学习和培训的越多,大学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呈现正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