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跨国公司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双方的高层专家、学者为对方开设讲座,培训学生和职员。调查显示,无论是部属、省属还是民办高校教授受邀到跨国公司做报告、教学和培训的人数都较少,部属高校的教授受邀到跨国公司做报告、讲学高于省属和成人高校;部属高校邀请跨国公司中高层主管人员来校为大学生做报告比例较高,而省属、民办高校"有邀请但仅组织过几场"则占的比例较高。去跨国公司做报告、教学和培训的人数很多的高校,邀请跨国公司中高层主管人员来校为大学生做报告的人数也越多,说明二者合作的密切相关性。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在校级设有专门机构和负责人负责校企合作,也有近一半由院、系、所设专门机构和负责人负责联系。但对跨国公司的合作进行管理的部门比较松散,一般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通常设在学校的科研部、校企合作部或者国际合作部。绝大部分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分散在院系里,由院、系、所自行联系合作事宜,有的合作或属教师/行政人员的个人行为。 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人才培养合作有诸多典范。如早在1985年,惠普就开始与中国的学校合作。近年来,惠普与中国高等学校的合作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实施"教育伙伴推进计划",实施"惠普催化剂项目",实施"惠普教育卓越中心项目"。再如,据统计,1995年以来,IBM向中国教育捐赠的价值超过16亿元人民币,共有60多所高校与IBM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8900人次教师参加了IBM师资培训,177万人次学生参加了IBM技术相关课程,20多万名学生获得IBM相关技术认证证书,20多所高校与IBM开展了210余个联合研究项目,150门课程获得"教育部-IBM精品课程"项目资助。另如,1999年,摩托罗拉在上海建立其中国研究中心。摩托罗拉在大专院校设置奖学奖教金,并与著名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项目,取得了较丰硕的科研成果。从2003年开始,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发起了一个长期的实习生计划一摩托罗拉营。2013年,摩托罗拉系统举办了大学生企业移动创新挑战赛。摩托罗拉系统公司每年都有近千名专家走进中国高校,与学生近距离沟通。 二、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及培养 课题组对微软、甲骨文、普华永道、英特尔、思艾普(SAP)、塞默飞世尔等跨国公司进行了专访,对在京的30余家跨国公司的高管和人力资源负责人员发放问卷,进行回收统计。调查发现,跨国公司同中国高教界的合作呈良好发展态势。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把人才视为核心要素,这决定了跨国公司与大学密切伙伴关系形成的必然性。在所有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接触到的跨国公司都强调,企业或事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跨国公司对新世纪的人才有自己的一套评定标准:责任心、主动性、团队精神、学习能力、适应性、专业知识、上手快、踏实稳定、创造性等。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的君德o瓦格纳博士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提出,显著的全球化趋势带来四个明显结果:第一,以前,企业在一个国家里、只有一个市场、一个政府和一个文化,现在他们在一个国际化的大环境下运作;第二,利用信息和交流技术,公司能够调度物流和后勤(及时生产);第三,各种人力资源的流动(跨企业的、跨省的、跨国家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第四,在中外合作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学历的人员为了共同的目标精诚合作。君德o瓦格纳博士提出,跨国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期望顺序为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初级外语、初级计算机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安全知识、身体健康、自学能力、管理能力,并提出了能力结构图和七种核心能力。 许多知名企业十分重视应聘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尤其是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企业往往将学习能力和求知欲作为考查重点。很多跨国公司表示,公司并不很在乎应届生是否出自名校,也不是特别强调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培训体系较为自信,认为只要应聘者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那一定可以通过系统培训脱颖而出。跨国公司非常强调人才的国际视野,不少跨国公司都重视让本地员工深人了解西方文化和公司文化,使他们消除中西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