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用CGSS两年一次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我国个人教育收 益中的文凭效应。研究发现,我国个人教育收益中的文凭效应是显著的,专科、本科、硕士 教育收益中的文凭效应分别为17.1%、51.9%、42.6%,本科最高;劳动力市场分割影响着文 凭效应的高低,女性、非公共部门、东部地区的文凭效应分别比男性、公共部门、西部地区 的文凭效应要高,但中、西部地区间的文凭效应无明显差异;家庭资本给文凭效应带来影 响,父母受过高等教育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相比,其子女的文凭效应要高,父母在党政机 关工作反而会降低子女的文凭效应;最后,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家庭资本交互作用下的文凭 效应是不同的。 【论文关键词】个人教育收益;文凭效应;劳动力市场分割;家庭资本 一、问题的提出 一年七百多万应届毕业生告别大学进人 劳动力市场,他们的就学经历和家庭背景影 响其就业的成败,每年总有一部分人不能成 功就业。如此,"高等教育供过于求"、新的 "读书无用"乃至"高等教育的文凭失效"等观 点进人了讨论之中。本文待研究的问题之一 就是教育文凭特别是高等教育文凭在个人就 业和收人增长中的价值有多大。 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都告诉我们,劳 动力市场分割是存在的,典型的分割由劳动 力的性别、被雇用的工作部门、雇用机构所在 地区等方面的差异产生。经分割的劳动力市 场中的供求状况不同,带来了岗位竞争机制 上的不同。大部分人试图涌人的是劳动力供 给已经过剩的"主要劳动力市场"。雇主们为 了筛选出高层次人才不断地提高人职门槛, 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将对新人职者的学历要求 固定下来,[1]使得"文凭"成为有资格参与岗 位竞争的人场券。与"主要劳动力市场"相对 的"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不同,其"人口 "相对 宽松,雇主们不将"文凭"看作人职的关键,更 重要的是看工作成效。因而,文凭在不同的 劳动力市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劳动力 个人未来收益产生的效应也应该不同。本文 待研究的问题之二是不同劳动力市场分割下 的文凭效应。 家庭资本,处在社会资本"圈层"的最里 层,家庭资本本身最核心的是父母的职业、社 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社会和教育要素 带来的资本。他人的相关研究曾揭示社会网 络关系的强弱特征,弱关系能为子女求职提 供丰富的就业信息[2],强关系还能对招聘程 序施加影响,甚至对求职结果起到实质性作 用[3]。这样看来,同样的文凭在不同的家庭 资本的条件下也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本文 待研究的问题之三是不同家庭资本条件下的 文凭效应。 然而,个人就业及职业发展状况,在任 何情况下都不是单一维度的。更不用说,劳 动力市场分割与家庭资本在个人找寻工作及 其后的职业发展中是具有交互作用的。那 么,在两者交互作用下的个人教育收益中的 文凭效应又会怎样呢?这是本文最后要回答 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文凭效应①(diploma effects)的研究缘于 人力资本理论与筛选理论的历史论战之中。 莱亚德(Layard)和萨卡洛普洛斯 (Psacharopoulous)试图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中 教育文凭使个人获取额外收益"的验证来区 分人力资本理论与筛选理论。[4]此后,学者 们基于不同国家的微观数据,测度了文凭效 应。亨杰福德(Hungerford)和索洛伦(Solon) 利用断点样条函数,分析了 1978年美国人口 调查数据后发现,高中和本科教育的文凭效 应显著存在,大小分别为3.5%和9.4%,表明 个人获得高中和本科文凭后会分别获取3.5% 和9.4%的额外收益。[5]鲍尔(Bauer)等人对 1993-1997年日本消费者面板调查数据分析 发现,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文凭效应分别为 18%和38%,[6]反映出教育文凭在日本劳动 力市场中的重要性。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 个体受教育过程状况(重修或跳级、获得文凭 的年份和只拥有同等学历证书等)、文凭所在 学科、文凭获得者的种族状况等角度,来探讨 个人教育收益中的文凭效应问题。尽管不同 国家的学者已从多个角度证实了个人教育收 益中存在着文凭效应,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 足够的有关中国各级教育綴学生的系统数 据,中国国内关于个人教育收益中文凭效应 的实证研究近乎空白,仅有沈红和张青根基 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1978- 2008年间中国各级教育个人收益中的文凭效 应进行的初步考察结果。[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