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下篇)

时间:2015-11-24 14:39 点击:
在第二个层面上,创业教育还要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知识结构调整,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新搭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把创业教育有机融人专业教育体系中,使大学生不仅懂创业、想创业,还要能创业,对创业
  在第二个层面上,创业教育还要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知识结构调整,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新搭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把创业教育有机融人专业教育体系中,使大学生不仅懂创业、想创业,还要能创业,对创业过程有深层次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创业知识融人大学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中,加大创业实践课程的力度。在课程内容和方法方面,针对传统的创业知识结构和授课方式进行革新,注重创业实践训练,倡导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创业教学,着力开发面向实践、可操作性强的校本创业教材;将本土的创业文化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生成地方性的特色创业课程。在课程评价方面,构建动态的创业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将创业教育教学绩效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显性与隐性知识,建立创新创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以创业为核心的专业课程改革,能够引发专业知识的深层变革,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创新,从而使创新本身变成知识内化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持续性创新的动力,使人才培养向"专业+创业"的复合型人才目标转向。
  在第三个层面上,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面向全体,实现从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向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转型。明确创业教育的内涵,将高校创业教育定位为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目的,以培养创业能力为核心的系统性、开放性的教育工程。高校创业教育的重心应该从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转向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在岗位上创建事业,创造最大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将创业教育的目标放在个体人生目标的高度,放在建设事业的高度,以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铺垫、以创业为核心,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二)发展高校"众创空间",构建递进、立体式结构创业教育新体系
  新阶段的创业教育,应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切人点,构建"学校一院系一试点班"三个层面的创业教育的运行体系。从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开始,使大部分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接受系统的创业课程训练和多渠道创业实践锻炼,激发其创新意识,提升其岗位竞争力,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
  首先,在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合理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政策、机制、组织、资源保障,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众创空间"。第一,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创业教育模块课程,从公共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两个维度切人,构建以培养岗位创业为主的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公共必修课优势,将教学重点放在历史文化传承、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塑造、社会责任感培养、职业伦理养成等方面,加强对创业观、创业现状、创业政策的解读,广泛传播创业的理念。第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创业孵化体系,搭建岗位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创业实践。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创业孵化体系和岗位创业实践平台是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以及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建立多元融合、多样合作、交叉培养、资源对接新机制。对内,增强高校和政府的联动,依托国家政策资源和平台,建立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从而构筑集转化、提升、孵化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创业工作室一学院创业中心一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孵化体系。对外,广泛与各类企业开展合作,积极创设岗位创业实践基地,设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改革实验区,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岗位创业实习机会,搭建多渠道的创业实践平台。第三,完善岗位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支持体系,培养学生岗位创业意识。要摆脱当前高校机构设置中创业教育专业职能部门缺位的现状,组织成立实体运作的集教学、管理、科研于一体的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以统筹校内外资源,负责全校创业教育工作。同时,还要在各部门的协同支持下,培养一批专业性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其搭建创业教育研究平台,激发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