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随着美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学术生态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的组织、生产、传播走向了专业化和学科化。在此背景中,教育研究作为一门新兴领域也开启了学科化的历程,主要沿着三条基本线索:知识形态--教育知识成为大学制度下的一个知识分支;组织形态--大学中普遍建立了教育学院,"综合大学+专业学院"的模式已经成形;研究形态--实践的、理论的和实证的教育研究取向都已经出现,且实证研究的主流取向已基本定型。它们共同体现出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大学学科在这段发端史中的整体面貌。 【论文关键词】教育研究;学科化;教育学科;教育学院;研究传统 美国教育研究学科化历程始于19世纪下半叶,即从美国内战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这也是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发生着巨大转型的变迁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在同样的人类思想史、理智史(intellectualhistory)发展阶段中,美国教育研究与现代社会科学诸多学科一起经历了学科化的过程,美国的教育学科逐渐开始形成并初具"本土特色"。本文以一种学科构建的历史和社会学视角全面考察这一过程,以期历史地了解美国教育研究学科化的深层机制、动力及内涵,为更好地理解当下教育研究的问题乃至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一种线索和对照。 一、1860-1920年代的学术生态:知识的专业化与学科化 19世纪以后,伴随着美国工业化发展,劳动分工和专业主义的时代到来。工业发展带来劳动分工细化,同时社会中的中产阶级扩大,专业不再局限于牧师、律师、医师等少数几种传统的"学术职业"(learnedprofession),还包括某些特定的、从业要求较高且必须经过专门教育和训练以获得较高水平的专门知识和能力才能胜任的社会职业。专业化一方面来自工业化的需要,另一方面,美国本土哲学和社会思想也为其提供了理论准备。实用主义、进步主义、功利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特别是斯宾塞哲学为其做出了非常契合的理论解释。在社会发展和社会思潮的推动下,专门化有益而且必要,成为进步的普遍法则。 在知识领域,学术专业化也成为趋势。19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在于"知识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即创立了以生产新知识、培养创造者为宗旨的永久性制度结构"。[1]这种"永久性制度结构"即是现代大学的学科制度。"只是在1850至1914年间,从社会科学结构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多样化,才以我们今日所知的形式在主要大学里得到正式承认。"[2]现代社会科学中的系列新兴学科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学科化的历程。实现这一点的步骤是,"首先在主要大学设立一些首席讲座职位,然后再建立一些系来开设有关的课程,学生在完成课业后可以取得该学科的学位。训练的制度化伴随着研究的制度化一创办学科的专业期刊,按学科建立各种学会(先是全国性的,然后是国际性的),建立按学科分类的图书收藏制度"。[3] 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早期,学术专业化这种在德国大学中最先得到提倡的研究理念,在美国形成了不同于德国的一些变化,至少体现为这样一些方面:第一,由德国引人的博士学位制度在美国被改造为以哲学博士学位体系为主的研究生学位制度,该学位的获得是侯选人成为学术专业人士的有力证明;第二,欧洲的讲座制被改造为更有利于学术分化、更为灵活宽松的学系制;第三,形成了以十进制图书分类体系(decimalsystem)和印刷目录卡(printedcards)为特色的图书参考文献体系,有助于最新的学术成就及时得到承认和传播;第四,基金会赞助研究制度有效地引导了大学和其他教育与科研机构的资源整合和发展路径,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以其"知识政治"影响着政府决策和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学术导向;第五,着意于学术传播的大学出版社机制将大学的学术标准公之于众,是美国大学参与一个更广阔的学术共同体的重要媒介;第六,热衷于成立协会的美国人也在知识领域成立了大量专业协会,这些协会、学会及其核心期刊的涌现促使学术研究与交流进人更宽、更快以及更加频繁、畅通的学术网络,加快了研究共同体的形成。这六个方面的变化构成了一个以大学为中心的学术专业化矩阵,并渗透到社会结构当中①。专业化矩阵中的不同节点各以各的方式将理智专门化的精英趋势与美国社会平等主义的要求协调起来。它们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制度上,以一种创造性的姿态强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学术专业化的进程。从此,知识被组织的特点、知识被分化的特点以及知识被传递和使用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大约在1920年前后,这样一种大学占支配地位、以学科制度为平台的学术专业化知识生态环境已明显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