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新课程倡导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的理念,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必要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不能只停留于传统的"忠实执行者"层面。目前对课程意识的界定学界观点不一,从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课程意识可从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课程资源意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三方面进行考察。(见图1、图2)
从图1、图2来看,有51.2%的教师赞同(包括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教师是课程设计的主体",有72.8%的教师不赞同"(包括比较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课程改革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需要根据他们说的去做就行"这一看法。总体而言,大部分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处于觉醒阶段,发展尚不错,这有利于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但也必须看到,虽然新课程推行已有十来个年头了,但仍有一部分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有待提升。
调查统计显示,20.5%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课程资源丰富,51.9%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不够丰富,18.5%的认为一点也不丰富,不清楚的占9.1%,这可能确实是学校课程资源不够丰富,也可能是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比较缺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59.7%的教师认为自身正在形成根据课程标准来选择课程资源的习惯,10%的教师认为已形成了该习惯;16.2%的教师不清楚是否已形成该习惯,14.1%的教师承认自己没有形成该习惯。32.6%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会利用本地资源,50.1%的偶尔会开发课程资源,而6%的基本没有开发课程资源。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初步具备一些关于资源的课程意识,但是从课程实践方面来看,他们资源开发能力还相对薄弱。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调查统计显示,有44.7%的教师要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上级强加给学校的一项工作,要么觉得校本课程开发离他们太遥远,是一种"花边"工作;也有55.3%的教师不认同这些观点。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喜忧参半,这表明近半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缺乏鲜明、合理的认识。
(2)教师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和能力
教师只有课程意识,却不具备相应的课程开发态度和能力,课程开发也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只有当教师课程开发的态度积极,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能力,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才能落到实处。调查统计显示,虽然近半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但有69.7%的教师选择"支持"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26.7%的教师对这项工作态度一般,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对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态度积极。调查统计显示,58.4%的教师认为自身的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一般,只有26.2%的教师选择"具备"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这说明,绝大部分的教师对自身的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不够自信。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制约因素
根据调查统计分析,目前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其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受四方面的制约。
第一,学校融合教育校本课程意识不足。从表面来看,似乎学校的融合教育校本课程意识很强,因为当问及是否学校有必要开发融合教育校本课程时,69.4%的教师认为有必要。但从调查和访谈来看,绝大多数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开发融合教育校本课程计划,虽然学校的一些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客观上有助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融人城市社会,但这些学校并没有有目的地设置融合教育校本课程、有计划地制定融合教育方案、有组织且主动地开展融合教育活动以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适应城市、融人城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思考更多的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当下"的"适应性"需求,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未来"的"发展性"需求考虑不够,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方面缺乏未来的眼光、长远的打算。可见,学校的融合教育课程意识有待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