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社会存在"社会融合困境",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解决这一困境的重要举措。当前,学校融合教育校本课程意识不足、开发能力有限、合作交流缺少、课程资源缺乏等因素制约着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加强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城乡学生的社会融合,学校应树立融合教育理念,确立课程开发的方向;提升课程素养,把握课程开发的关键;构建融合教育活动课程体系,实现从活动走向课程;推进多方深度合作,保障课程开发质量。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社会面临着有形或隐性的"区隔",出现了"社会融合困境"。为突破这一困境,有研究者提出了"融合教育"主张,该主张是指基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发展需求,促进他们融人城市社会,获得身心的充分发展,同时增进城乡学生共融成长,城乡文化融合,达到"和而不同"目的的教育。⑴
武汉、南京等地一些城市公办学校近年来把这种主张付诸实践一开发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积极探索实施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有效模式,引发了人们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以探析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公办中小学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问题,以期为促进城乡学生的社会融合提供有益参考。
―、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迫切性
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为了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人城市社会,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公办学校根据办学宗旨和实际情况,以教师为开发主体,课程专家、家长和学生等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活动。毫无疑问,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来说,一方面可照顾到城乡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能满足他们不同的社会融合需求,有效促进城乡学生的交往融洽、相互接纳、心理相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缓解生活变迁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积极适应陌生的城市文化,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更好地实现社会化,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对学校来说,融合教育校本课程是融合教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开发是普及融合教育理念的有效推手。首先,融合教育校本课程从物质上、制度上保障了融合教育的实施,相对于零散、随意的融合教育活动来说,其效果能达到更佳的地步。其次,在开发、实施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更能深刻体会、把握融合教育的理念,更能了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特点,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教育需求,也有助于教师清晰地认识城市学生的特点,在学校现有的资源、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学生之间找到平衡点,把融合教育的精神落到实处,这一方面满足了学校发展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城乡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还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开发、实施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满足城乡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过程,它有利于学校凝练或形成办学特色;对社会来说,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合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引起了教育人士与社会各方的密切关注。在当前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否则将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化进程,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助于城乡居民的下一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融成长,弥补不同社会阶层下一代之间的"裂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为保证研究的有效性,本研究对上海、杭州、温州等城市12所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办学校的一至八年级600名教师就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中初中、小学各取6所。此次调查特意选择了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这些学校既有农民工随迁子女,也有城市本地学生,两者比例比较接近,这些学校是较为理想的研究融合教育场所。此次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1份,有效回收率为93.5%。同时访谈了50名教师和12名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