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下篇)

时间:2015-11-02 14:09 点击:
第二,教师的融合教育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升。毫无疑问,教师是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也是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保障。但访谈、调查发现,近半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够成熟,对校本课程的意义认识不够全面系统。同时对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有畏难情绪
  第二,教师的融合教育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升。毫无疑问,教师是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也是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保障。但访谈、调查发现,近半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够成熟,对校本课程的意义认识不够全面系统。同时对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有畏难情绪,也缺乏相应的开发经验,信心不足。课程意义认识不足导致教师对课程开发缺乏积极主动性,课程意识不够成熟导致他们课程思维欠缺,难以有效识别课程资源,难以从课程视角把握学校日常中的一些教育活动,课程开发经验缺乏导致他们缺乏依靠,存在畏难情绪,自信不够,使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缺乏中坚力量的有效支撑。
  第三,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相关的课程资源。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进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融合教育需求调查、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校本教材开发、融合教育课程活动的开展等。这对公办中小学的基础设施,财政资金和人力资源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公办中小学却无法满足,再加上教师的课程资源挖掘能力有限,出现一些课程资源的闲置浪费现象,或难以创生出更多的教育资源,导致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难以进行。
  第四,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各方缺少合作与交流。校本课程开发虽说以学校为本,但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实践过程。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在校内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寻求校外力量的大力支持,如课程专家的协助、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等。访谈中,校长和教师反映,校本课程开发常为请不到课程专家而发愁,同时也缺乏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这给他们开发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带来了较大的限制。[2]
  三、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对策
  (一)树立融合教育理念,确立课程开发的方向
  "融合"是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灵魂,也是融合教育校本课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开发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必须树立融合教育理念,明白融合教育的内涵,把握融合教育的精髓,这样在开发融合教育校本课程时才不会偏离轨道,同时教师能意识到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意义,增强其开发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积极性。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促进融合"、增加包容性,让城乡学生学会共处,彼此接纳,其重心是注重文化的融合,文化融合是融合教育的重心和落脚点,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的融合[3]。其途径是人际互动,城乡学生在双向互动中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城乡家长友好交往,彼此接纳、认同。为此,学校要树立融合教育理念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平等意识,即尊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权利,不问其出身,无论其发展如何,哪怕不能"令人满意",都真诚接纳他们,公平对待城市学生、农民工随迁子女,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尤其是要平等地对待农民工随迁子女身上负载的非城市文化价值观念。第二,坚持发展意识。学校不应仅仅关注城乡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关注城乡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农民工随迁子女当下的社会融合困境出发,调查分析他们的发展需要,以城乡学生共同需求,兼顾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个性需求为准则,基于知识社会的视角来规划、选择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内容,为他们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让他们有信心赢得未来。第三,确立融合意识。学校应致力于城乡学生之间、农民工随迁子女与流人地之间隔阂、偏见、陈见、歧视的消除,让城乡学生之间心理相溶,人际和谐,增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归属感,使他们获得积极、愉悦的体验,生活在宽容、友好的氛围中。为此,学校应知晓自身的使命,重新审视、拓展自身教育目标,跳出学校教育来设计融合教育课程目标,让融合教育目标贯穿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生活中,让城乡学生在活动中各自展现自己的特长,"让城乡学生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习俗"[4]。
  (二)提升课程素养,把握课程开发的关键
  "教师即课程"[5]。在融合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课程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虽然新课程改革推行已有13个年头,但从以上调查、访谈及现实观察中依然可以发现,绝大部分教师的课程素养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为课程意识薄弱、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等方面,这也是严重阻碍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具备课程意识,才可避免教师身处课程资源的"包围"却"骑马找马"的尴尬,具备课程开发能力,教师才能把课程资源"任意裁剪"、"变废为宝"甚至"化腐朽为神奇",避免"望源兴叹"的困境,为此,首先学校应加强教师课程素养方面的培训,同时让教师在教学、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提升课程素养。培训时,学校应从教师课程意识薄弱的实际出发,遵循"实践一理论一实践"思路,引导教师从教学思维走向课程思维,提升他们的课程素养。在培训教师时,学校应从教师的"舒适地带"一一教学领域开始,同时从课程视角来引领教师走向"未知的旅程",即学校以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等教师熟悉的教研活动为依托,聘请既通晓课程与教学理论,又熟知一线教学实践的专家,指导教师要学会从课程标准维度来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达成课程目标,引领教师从各个侧面、各种角度全面审视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思考课程编者的意图,寻求教材单元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追问教学内容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意义,明晰教到什么程度,最终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能跳出教学圈子,从课程的角度俯瞰教学目标,在选择、处理教学内容时不拘泥教材、教参,从自身、学生、当地课程资源三方面重构课程内容,从整个课程目标来判断教学效果的达成度,最终完美实现课程的意图和意义。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