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现象的治理 将出现漏筋的混凝土表面洗刷洗净后,涂抹1:2的水泥砂浆,将漏筋部位抹平。对漏筋较深的情况,应凿去突出颗粒,在洗刷干净后,使用更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并压实。 2.4孔洞 2.4.1现象 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出现较大尺寸空隙,甚至出现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的情况,导致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2.4.2现象发生的原因 (1)在钢筋的密集处混凝土浇注不畅,导致不能充满模板的间隙。 (2)振捣工艺不合格,导致漏振。 (3)工程施工工艺不佳,出现砼离析或严重跑浆。 (4)有粘土块、硬块、杂物或大件料具混入砼中。 (5)一次下料过多,振捣器振动半径达不到,造成松散状态。 2.4.3现象防治的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用细石混凝土浇注,避免浇注不畅的情况发生。 (2)分层振捣密实,并在侧面加浇灌门,严防漏振现象出现。 (3)如有大块料具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理。 2.4.4现象的治理 共同研究制定补强方案,先采取安全措施将孔洞处突出的石子和不够密实的混凝土去除,并用清水冲洗。在充分润湿72小时后,浇注更高一级的水灰比0.5以内的混凝土,并分层捣实,再重新浇注。 2.5缺棱少角 2.5.1现象 混凝土结构的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或棱角有缺陷。 2.5.2现象发生的原因 (1)模板的湿润度不够,造成混凝土养护不佳,引起脱水,导致拆模时发生棱角被粘掉的现象。 (2)拆模时,对边角保护不够,导致被损坏。 (3)模板漏刷隔离剂,或隔离剂涂刷不均。 2.5.3现象防治的措施 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模板充分湿润,并对浇注后的混凝土进行认真养护;对拆模后的混凝土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的缺棱少角;吊运模板时,应注意避免撞击;运输中,将成品混凝土的阳角保护好,避免碰撞。 2.5.4现象的治理 对混凝土工程缺棱的掉角,将松散的颗粒凿除,在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混凝土捣实补好。 2.6裂缝 2.6.1现象 由于混凝土是多种混合物构成的非均匀脆性材料,当遇到温度变化、外部荷载作用、养护方法不当等情况时,容易因收缩、膨胀、沉陷等因素导致裂缝。 2.6.2现象发生的原因及防治 (1)干缩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泥浆蒸发程度不同而产生的,表面水分变形较大,而内部温度和湿度变化小,表面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干缩裂缝不可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 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如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等;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2)塑性裂缝及预防 塑性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凝结之前失水较快而产生的,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容易出现。塑性裂缝与水灰比、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因素有关。 塑性裂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 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水泥;严格控制水灰比,降低水泥和水的用量;确保混凝土结构被浇水均匀湿透后,再开始浇注;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方法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结构在终凝前的表面湿润。 (3)沉陷裂缝及预防 沉陷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工程地基的土质不均匀或回填土不实、混凝土浸水等因素造成的,如果混凝土模板刚度不足,导致容易发生沉陷裂缝。尤其是在冬季,土层受冻后,很容易发生沉降和裂缝。 沉陷裂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 对松软土地基在施工前,应进行夯实和加固;确保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使地基受力均匀;应防止混凝土地基被水浸泡;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4)温度裂缝及预防 温度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环境内外的温差大,造成混凝土内部与外部的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使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而造成的。 温度裂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 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并降低水灰比;改善骨料级配并降低水化热;掺入具有减水、增塑、缓凝作用的外加剂。 3结语 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问题的存在,对建筑物的抗渗和承载能力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应认真研究并慎重对待,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