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是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关键,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不但要具有良好的几何尺寸,而且要获得设计要求的强度、密实性和整体性,因此在施工中如何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是至关重要。结构出现裂缝的原因与机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些裂缝有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有的则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当中,混凝土整体结构的浇筑质量是比较难控制的,施工当中最为常见的是混凝土整体结构有框架结构和大体积混凝土。因此,探讨施工期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和处理措施,对监管好施工质量很有益处。1混凝土裂缝现象及原因 引起混凝土开裂的原因有多种:有设计中对构件的荷载考虑不周,使构件钢筋配置过少、超筋等引起构件裂缝;设计中过于追求外观造型,导致结构截面突变使得应力集中等;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使水泥用量过大,对收缩不利;也有在混凝土浇筑初期水泥水化热产生和在养护中环境温度变化产生的温度应力以及混凝土的收缩应力等;还有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缝;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荷载超过设计强度;装修中的非专业施工,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 1.1建筑和结构构造 结构设计违反构造规定和要求,如主次梁交合处主梁未设加强箍筋或附加吊筋、大截面梁腰筋不足、构件断面突变或因开洞、留槽引起应力集中;各种结构缝设置不当;混凝土等级过高;结构整体性差以及建筑物防护不良等因素均可导致构件裂缝的出现。 1.2结构受荷 结构受荷后产生裂缝的因素很多,在施工和使用中都有可能出现裂缝。例如早期受震、拆模过早或施工方法不当、构件堆放、运输、吊装时的垫块或吊点位置不当、施工超载、张拉应力值过大等均可能产生裂缝。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当中,分别视不同情况规定裂缝的最大宽度为0.2~0.3mm。那些宽度超过规范规定的裂缝,以及不允许开裂的构件上出现裂缝则应认为有害,需加以认真分析,慎重处理。 1.3地基变形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地基沉降不均匀或沉降差较大、地基冻胀、地基水平位移、相邻建筑物的影响都有可能造成结构开裂。裂缝的大小、形状、方向决定与地基变形的情况,由于地基变形的应力相对较大,使的裂缝一般是贯穿性的。 1.4温度、湿度变形 普通混凝土在空气中硬结时,空气中湿度变化,引起混凝土中多余水分蒸发,造成混凝土体积收缩,由此而在构件内产生拉应力,在早期混凝土强度较低时,混凝土收缩值最大。因此,若构件早期养护不良,极易产生收缩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水化热得不到有效散发,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当外界温度骤降时在混凝土内外形成很大的温度梯度而产生约束,或者存在其他边界约束时,体积的胀缩因受约束力的限制,便在混凝土内产生温度应力,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较低,从而产生温度裂缝。 2混凝土裂缝治理方法 2.1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喷涂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压抹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上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