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患者遵医嘱定期来医院行血液透析,透析过程中护士对患者进行尿毒症血液透析相关知识健康教育,解答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专科医师常规对患者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并发症进行处理,如高血压、贫血等。 观察组采用规范化管理,患者由专职护士进行统一管理,每个患者都建立个人资料档案,督促患者定期检查血压、血常规、血生化、胸片、心脏彩超 等;专科护士定期对患者的血压、血红蛋白、体重、营养状况进行监测,给予患者个性化饮食指导及尿毒症、血液透析等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指导;专科 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评估,给予个性化治疗,使患者充分透析,血压、血红蛋白达标。 1.3 血压、血红蛋白达标定义 根据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定义[5],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压≤140/90 mmHg为血压达标,120 g/L≤血红蛋白<130 g/L为达标。 1.4 观察指标 两组均跟踪随诊2年,比较两组的猝死、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管理后血压、血红蛋白达标率的比较 观察组管理后的血压达标率、血红蛋白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表1)。 表1 两组管理后血压、血红蛋白达标率的比较[n(%)] 2.2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年内总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的比较(n) 3 讨论 研究显示,ESRD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是非ESRD患者的20~30倍[6],而慢性肾衰竭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是非慢性肾衰竭人数 的10~20倍[7],心血管并发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8],因此,心血管事件成为影响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最 重要的因素。尿毒症患者多伴有高血压、贫血、钙磷代谢系统失调等并发症,而贫血、高血压是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众多因素中的最主要因 素。研究资料显示,贫血可导致尿毒症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显著增加,使尿毒症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增高[9-10]。贫血可促进心血管疾病产生并使冠心 病加重,纠正贫血能逆转左心室肥厚并改善其他血流动力血指标。控制患者血压、纠正贫血,使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血红蛋白达标是预防患者发生心血 管事件、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有研究[11-12]显示,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很低。国内研究[13]显示,尿毒症患者的血压控 制率为31.8%。本研究中,两组未行管理前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20.00%、21.25%,血红蛋白达标率分别为28.75%、30%,均较低。由于尿 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血红蛋白达标率低,因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高,患者病死率高,预后差。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管理后的血压、血红蛋白达标率分别为70.00%、65.00%,显著高于管理前的20.00%、28.75%,也显 著高于对照组的40.00%、45.00%。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25.00%、11.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 23.75%,提示规范化管理模式管理可提高患者的血液透析充分性,提高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血红蛋白达标率,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 规范化管理能够降低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长期预后。 研究[8]显示,尽管广泛使用多种降血压药物,但仅有少数尿毒症患者的血压得到满意控制,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是缺少足够的治疗指南 和对个体患者血压表现的准确评价。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能仅依靠降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还需一个系统、全面、综合的治疗方案及疗效的评价,包括充分 的血液透析、体质量的控制、饮食的控制、合理运动方式的选择以及合理降血压药物的选择,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及合理的管理,才能使患者对治疗有良好的依 从性,进而使患者血压控制达标。贫血主要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辅以补充铁剂进行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须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随时调整剂量;铁剂的补充 需要监测体内铁的储备。此外,贫血的治疗也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及系统管理,才能使血红蛋白达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