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系统及培养对策 1高校辅导员的对象互动系统 (1)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内涵。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是指在想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与学生均以主体身份出现,以平等、尊重为原则,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递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主体间关系为联系作用方式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有如下四方面特征:第一,辅导员与学生以价值传递为根本。第二,辅导员与学生互动以相互了解为前提。第三,辅导员与学生互动以相互尊重为原则。第四,辅导员与学生互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向。(2)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方法论。第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方法论思维:一是要树立“对话式”思维,二是树立系统性思维,三是要树立发展性思维。第二,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方法论原则:一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二是实现政治价值传递的原则,三是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原则。第三,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实施方略:一是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渠道,推进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二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现实载体建设与虚拟网络平台建设相结合。三是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对策 (1)打造基础,进行心理差异分析。“90后”的心理成长过程从他们的各种内在和外在表现显露出缺乏中国文化的烙印,由于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经历的挫折较少,自我意识很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要在社会中受到挫折之后才能慢慢改正。高校是“90后”大学生是他们心理健康成熟的最后阶段,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把假性成熟甚至有心理缺陷的大学生培养成为相对成熟的人才,让他们拥有更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能力。(2)抓住关键,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获得人的全面发展。完成这一任务,高校一切教育工作都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充分尊重“90后”大学生个性和人格。在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90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找准契合点,拓展教育内容,进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第一,坚持人文关怀与历练教育相统一。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缓解心理落差。针对学生的贫富差距,实施对位关怀,缓解贫困生在物质上的压力。针对“90后”大学生家庭物质生活丰富、经历挫折较少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挫折和历练教育,并帮助大学生找机会走向社会进行实践,让“90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社会,在心理层面准确好自我的实际应对能力,踏实学习、勤奋实践、打好基础。第二,坚持传统文化和传媒引导相统一。通过教育,让“90后”大学生认识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理性对待非主流文化。正确区分社会和校园非主流文化,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非主流文化对人本身发展的影响。(3)找到正确途径,转变方式、更新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有心理障碍才需要教育”的观念,采用课堂、网络教育等途径,既面向全体又针对个别,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第一,将课堂教学和主题教育相结合。高校要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来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团体训练,如素质拓展训练、面试技巧及言语技巧、挫折应对与压力管理等。重视主题渗透,如利用专业讲座、心理培训、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等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各类教育活动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认真分析每个“90后”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实施普遍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第二,将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调查显示:“63.7%的“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是聊QQ,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因此,发挥网络平等、隐蔽、快捷、实时、互动的优势,通过网上心理培训指导,向“90后”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这种匿名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最大限度消除他们的心理阻抗,没有压力地接受教育,使心理咨询工作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当事人情况,做出个性化引导处理,提高工作实效。第三,将目标引导和层次化教育相结合。高校要加强“90后”大学生的目标引导。目标会给人前进的动力,努力实践,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来扩展知识面,挖掘潜力,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坚持层次化教育,因材施教。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阶段性教育。在大学初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重点指导,进行成才方向教育。在目标确定期实施个别指导和整体教育相结合,因人施教,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分层次教育。在目标实现期,针对学生的择业、就业,组织各种职业技能训练活动。在毕业前期,对学生进行职业成功教育,既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又要与现实紧密结合,树立为国家、社会奉献的决心和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