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对策 本人精读了《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经验》材料汇编,其中包括全省54所高校的辅导员建设工作经验。我们提取精华,寻找各个院校在工作中共同法宝,我们发现要在高校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辅导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工作效能。我们提炼总结归纳如下: 1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切实做好辅导员的物质保障工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提基础 本项措施几乎是每个高校辅导队伍稳定的共同法宝。对辅导员的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方位予以支持,及时研究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辅导员工资、福利待遇,实施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实施岗位津贴,对于8小时工作之外的工作量给予岗位补贴,发放加班费。有条件的院校在住房分配等方面向辅导员大力倾斜。在各项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方面给予优厚待遇。物质保障是辅导员工作的动力基础,只有做好每个辅导员的物质保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保证其以最佳心理状态、最大的工作热情去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2高度重视提高辅导员个人素质,加强培养和培训工作,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工作空间 (1)设立学生管理工作基金项目,开展课题研究。划出专项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经费,用于鼓励辅导员组建学术研究团队并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学生工作理论研究。实现以研究来带动工作,逐步向专家化方向发展。(2)让辅导员走上讲台,承担教学任务,如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就业指导等课程。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教学水平,让辅导员真正成为既能承担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又能担任课堂教学的“双师型”人才。加强培训,注重交流,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学院设立培养培训基金,定期输送一些辅导员参加全国学术交流会或辅导员专业培训会,必要时候也可以输送辅导员出国培训,全面拓宽辅导员工作视野。(3)拓宽发展途径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出路。解决出路问题是激励辅导员工作信心的基本保障,也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和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在职称评定、定岗定级方面给予辅导员一定特权,保证辅导员在不断工作中得到职位、职称的认可。其次,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最后,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大胆提拔任用,安排到学院其他各级党政管理岗位,或者作为学院各级党政部门管理岗位的后背干部来培养,以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分析 1心理特点 (1)行为特点。多数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在行为上叛逆,渴望独立,但却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缺乏团队意识,自我意识及其个性很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心理成熟度与社会实际有较大的偏差,行为貌似成熟,但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明显较弱。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2)情感特点。“90后”多数生活无忧,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生活空虚甚至容易出现迷茫的状态,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虚荣心,愿意张扬个性但缺乏深度,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3)思维特点。“90后”是在新时期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成长起来的,具有前卫的思维意识和思想观念,对新鲜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存在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的倾向。高科技时代使得他们掌握的信息知识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空虚、脆弱、冲动、极端的思维特点。(4)认知特点。认知在狭义上就是对善恶、对错、美丑的认识。“90后”大学生富有智商高、好奇心强、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强等特点。他们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但在判断是非、善恶、美丑时常常有悖于常理。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功利性的思想和价值观,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叛逆意识强。 2当今大学生心理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1)是市场经济环境、信息环境的产物。现代社会给了“90后”大学生最好的物质条件,但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化通讯手段如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这些大众传媒途径广泛传播的负面影响随之而来。“90后”由于对互联网过分依赖,使得他们心灵空间封闭,对于某些是非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较弱;大众传媒的市场化使得许多媒体为了争夺市场迎合受众,追求利益,导致很多媒体刊登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其诱惑力和欺骗性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2)是家庭环境的产物。大多数“90后”生活在“6+1”家庭,这类家庭结构中,因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他们不懂得艰苦奋斗和居安思危,同时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缺乏责任感;身为独生子女的“90后”,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孤僻;伴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使部分“90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磨难。因为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使得“90后”学生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