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着重发挥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射效能,是本文的中心所在。所谓影射效能:影,即影响,主要是指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状态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射,就是辅导员对学生发生作用后的效果体现,影射效能就是着重强调辅导员心理对学生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具体日常行为的指导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构建和教育方法探究 (一)高校辅导员容易出现的心理状态及其阶段特点 结合本人六年辅导员工作经历,总结自身心理感受,概括为如下几个阶段:激情期(热情期)、困惑期、经验期、平稳期、低落期。2011年8月我参加了黑龙江省第六届辅导员培训,会上同各位专家老师以及来自于全省各高校的辅导员精英们讨论交流经验,受益匪浅。大家对于辅导员工作经历感同身受,会上的专家也做了这样的分析:辅导员工作入职第一年前期,甚至可以精确到前3至6个月为激情阶段,即心理的热情高涨澎湃期。这是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过度时期,刚刚工作的辅导员,因为角色的互换,从心理上是一个接受全新角色的新鲜时期,终于可以从听之任之的学生阶段过度到一个可以发号施令的教师阶段,这时他们热情高涨,激情四射,成就感极强,决定在这个全新的岗位上大干一番。接下来的半年到一年中,由于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琐碎繁杂性,新手上道又没有太多经验,使得在工作中开始碰壁,或是遇到纷繁多样的学生问题使之焦头烂额、无所适从,亦或者是领导的不满和批评,使之负面情绪不断上升。这时候的心理容易呈现低谷状态,也就是困惑期的到来。接下来大约从第二年开始,开始在挫败中反思总结教训,逐渐把工作重心从机械地做到提高效率上的转移,心理开始由不稳定向平稳转变,总结经验的同时已经能够应对一些负面情绪,具备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从第三年开始,基本处于平稳期,这时候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作重心,具备相应的科学工作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基本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辅导员。这样的时期经历三到五年后,辅导员工作如果没有更大的突破和上升的空间,加之繁杂的日常工作在无休止地重复,其心理情绪开始走向低落时期。这时只有寻找到更好的突破口,走向更高的阶梯方能缓解心理失落的情绪,正面情绪才能再次萌发。也就是说辅导员工作一般属于年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庭负担的加重以及人的精力匮乏,心理状态也可能会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工作。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不管是从时间的划分还是从心理状态的分析,因人而异。所以应该根据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调整,方能增强辅导员工作实效。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心理过程的成长大致概括成这样几个阶段: 1一般心理素质的强化阶段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者和心理问题的辅导者,应具备四方面的心理素质,即文化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专业心理素质和人格心理素质。其中,辅导员的人格心理素质在整个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居重要地位。辅导员心理素质的成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良好的认知品质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批判力、良好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思维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具备这些认知能力方能及时捕捉学生各种信息并及时果断正确决策。第二,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能以尊重、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学生及周围的人相处,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并帮助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同心协力,合作共事。第三,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表现在承担辅导员角色时,能够按照角色要求、社会要求调整自我,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实现自我调控,保持心理健康。第四,能够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格其所思、所言、所行协调一致,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在学生工作中能够发挥自身人格魅力,诚信、正直、善良、热情、廉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2特殊心理素质的成长阶段 高校辅导员特殊心理素质的成长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教育-咨询教育-危机预防”三级心理知识素质的形成。第二,具备“发展性、辅导性与防控性”三类心理教育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发展性心理教育能力,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辅导性心理教育能力,即具有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能力。三是防控性心理教育能力,即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监控、干预的能力。第三,具有敏锐觉察、处理自身与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情商。第四,富有品格向上、举止得体、宽容无私、充满爱心、高度负责、爱岗敬业的人格。 3心理成长的理想境界实现阶段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辅导员心理成长的动力与归宿,是辅导员心理成长的理想境界。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与其心理成长密切相关,他关系到辅导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生活的质量,也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