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株洲)职教大学城是湖南省政府为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综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而强力推出的重大举措.本文通过以湖南(株洲)职教城高校语文课程开展为研究对象,从高校语文的地位、师资、学生、教材等方面探究语文课程开展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就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促进语文教育在两型社会发展中持续发展。 关键词:湖南职教大学城;高校语文 湖南(株洲)职业教育大学城作为两型示范建设的先行项目,有效提高株洲职业教育的规模与质量,使株洲职业教育这一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迅速做优做强;同时院校集中建设还能节约土地和共享资源,发挥产业、科研等带来的集聚效应.合理地利用职教大学城的教学资源,发展高校语文基础教育是高校语文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高校语文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窘局面,在整合职教资源,大力发展湖南职业教育的良好机遇条件下,如何改变传统观念和教学方法,着力加强大学语文教育是高校语文教学中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湖南职教大学城及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湖南职教大学城定位为“城市名片、两型典范、发展引擎”,致力于打造“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13.9平方公里,整体包括“一城十一校,三馆五中心”,具体为市图书馆、市科技馆、职教大学城体育馆,株洲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实训中心、技能认证中心、研发孵化中心以及综合配套服务中心。突出教育、研发、服务、居住4大主题功能。2015年全面建成,2020年成熟完善。规划2020年实现人口规模20至25万,在校学历教育学生人数10至12万,年均培训学生人数10万。迄今为止,湖南职教大学城已经入住高校7家。 通过对7家高校走访,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语文教育没有得到重视,专业课程成为根本,语文课程作为考查课并大量缩水,大部分只安排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教材多样,内容无新意,且教学内容将大学语文职业化,脱离大学语文视界,忽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学生自身也认为只要把实际操作技能掌握了,关心的是该门课程是否能顺利过关,而真正学到的知识少得可怜,更别说能力的提高了;语文教师面对学生上课的“应付式”配合和课程的边缘化地位,外出培训、知识更新等自然得不到重视,科研经费及相关条件也得不到保证;。 我们也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毕业时撰写毕业论交、实习报告,找工作写自荐书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写出的东西不是语法不通,就是词不达意,不仅影响了自己才能的正常发挥,而月对以后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人影响。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结了以下原因: 第一,观念问题。由于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人们认为高职教育的地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家长们不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院校,学生也不乐意到职业院校上学,很多人是最后被迫就读的,从而导致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想教,教学效果差,教与学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通过对7所高职院校181学生问卷调查,调查情况表明,学生意向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仍然不利。关于就读学院意向,选择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大超过了高职高专院校,即便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有超过60%的学生希望去沿海高职院校上学。 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是以能力为本位,在一定程度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口标,一部分职业院校出现了弱化和挤占学生基础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甚至个别院校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视语文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培养一技之长,保证学生的就业率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为地加强专业课,主观地削减基础课,减少语文课正常的授课时间,导致语文教学在有限的授课范围内受到了限制,这样就无形中降低了语文课的地位和分量,语文课在老师和学生心口中成了随着专业需要任意增减的科口,最终导致语文课无人重视。
第二,师资问题。湖南省职业教育近几年飞速发展,高职教育学院规扩非常大,导致各高职院校师资短缺,主要体现在现有的师资队伍不能更好地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以及引进的新教师在语文教学方而经验不足等方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