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生认知风格对隐性逃课行为的影响,采用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镶嵌图形测验对45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逃课;认知风格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3—0017—03 一、问题提出 隐性逃课是相对显性逃课提出的。显性逃课是指学生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因非正当理由而旷课的行为,也就是直接翘课行为。周琦认为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从不听老师讲课,或只顾自学其他知识。以认知行为主义观点理解逃课行为,影响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外部环境因素和学生内部认知因素。当外部环境因素使得学生产生了错误认知,错误的认知导致了逃课行为的出现,而这种行为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 那么错误的认知与认知风格有什么关系?认知风格分类中以场依存、场独立型两种最为普遍。场独立型的个体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在参照物或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可以理解为依存型的个体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易产生与他人一样玩手机游戏、睡觉等行为倾向。场依存型的个体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倾向于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对事物做出独立的判断。 可见,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可能会增加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因此,大学生认知风格与隐性逃课行为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本研究尝试在分析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阐明大学生的认知风格与隐性逃课的影响,以期为减少和避免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 (一)被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长江大学在校本科生为例,共抽取被试457人,回收获得327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27人,女生200人;大一99人,大二106人,大三122人;理科生208人,文科生119人。 (二)工具 1.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 采用自编《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进行测验。该量表分为手机娱乐、个人事务、关注室外三个维度,共15题。采取5级计分,依次为“从不”“很少”“偶尔”“经常”“总是”。量表每一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故取中值3为参照值。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712,KMO检验的系数为0.788。 2.认知风格镶嵌图形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发展中心编制的《镶嵌图形测验》作为划分学生认知风格的测量工具。镶嵌图形测验是为了了解人们场独立型——场依存型这一认知风格维度而设计的纸笔测验。其中测验题目又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9道题,这是为了让被试熟悉题型供练习而用的,不记成绩,但事先不告诉被试;第二、三部分,各含10道题,是正式测验题。在认知风格测验中,将分数高于平均分数10.64的归为场独立,低于10.64的归为场依存。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 (一)大学生隐性逃课及各维度项目平均分 表1可见,个人事务维度平均分最低,为1.81;关注室外维度最高,为2.56。隐性逃课总平均分为2.07,量表采用5级评分,取中值3为参照值,故隐性逃课属于中下等程度范围。 表1大学生隐性逃课及各维度项目平均分1手机娱乐1个人事务1关注室外1总逃课分数项目均分M12.1611.8112.5612.07(二)隐性逃课、认知风格在性别上的差异 女生在逃课各维度及总分上均高于男生,男生在认知总分上高于女生,男生和女生在隐性逃课各维度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认知风格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偏向于场依存型,男生偏向于场独立型。见表2。 (三)隐性逃课与认知风格在年级上的差异 事后检验表明,大一学生在逃课各维度分数上高于大二和大三,差异显著。大一学生的逃课总分高于大二和大三,差异显著;大三学生逃课总分高于大二,但差异不显著。在认知总分上,大一学生分数最低,并且大二和大三学生总分均高于大一,差异显著;大二学生分数高于大三,但差异不显著。 (四)隐性逃课与认知风格在专业上的差异
文科生在关注室外分数上高于理科生,且差异显著,在其他隐性逃课维度上文理科生差异不显著;文理科大学生在隐性逃课分数上差异不显著,但在认知风格分数上,理科生分数高于文科生,差异显著。见表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