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本土榜样就这样走进学生心里,这个自下而上的榜样选择过程,既是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价值从了解榜样到热爱家乡的迁移过程,更是学生被深刻“唤醒”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榜样生长,环境滋养 学校核心文化是滋养学生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秉承东坡文化,为榜样的生成和生长营造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 浓郁的书香环境:“腹有诗书气自华”,校园随处可见书、可读书,除集藏书室和阅览室为一体的“东坡书屋”和“教室读书角”等场所外,学校还利用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将“有纸的书和无纸的书”、“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巧妙融合,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 “向阳”的成长环境:促进“东坡精神”深入人心,楼道、围墙、绿化带、文化长廊等命名装饰充分体现东坡元素;年级、班级结合自己推选的榜样形象与特质,形成富于特色的年级和班级文化,处处散发榜样的“活力因子”。 优质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氛围。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融合先进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教育资源,营造促进师生精神成长、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 四、榜样教育,融入课程 一是学科教学发掘榜样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学科教师精心挖掘榜样教育资源,融入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 二是校本课程实施榜样教育。以课程方式整合教育力量,推动榜样教育常态化。2011年,我校开发了校本教材《苏祠邻里》,纳入语文、历史、政治、艺术课程计划,分年级落实教学任务。邀请市教科所专家、三苏博物院专家和学生家长观摩课堂,参加课后实践活动,力图使东坡榜样走进更多的学生家庭。
有这样一件事让人难忘。《苏祠邻里》中有一节是介绍“东坡美食”的,课后设置了“与家人共做共品东坡菜”实践活动。今年3月有位家长致信学校,谈自己和孩子共做共品东坡菜的经历。信中说“……虽然他做出的‘东坡肘子’咸淡并不适中,我却觉得这是天下最美的味道……这份亲情和孩子成长带给你的感动,是别处永远没有的……”并由此要“感谢学校的良苦用心”。就在我们为这件事感动的时候,反应灵敏的班主任则从中捕捉到了“榜样教育”的契机,利用家长会与家长探讨“亲情”与“家庭教育”话题。榜样教育能有这样的收益和后续效应,是我们始料未及又为之欣喜的。受此启发,我们把选出的榜样,从典型事迹、精神品质、学习感悟、践行榜样的行动等方面,汇编成校本教材,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