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激励人的奋斗激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生理想的实现,榜样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然而当下学校榜样教育的行为状态、效果,与预期则有较大的落差,比如学生“有偶像无榜样”,且偶像目标呈现功利化、低俗化倾向,就是榜样教育失效或低效的反映。究其主因,首先是榜样与学生心理需求距离过大,导致“榜样错位”并发展为“榜样缺失”;其次是教育方式陈旧单调,缺乏课程化视野,难有持久效应。 充分发掘榜样教育的育人价值,我校确立了“本土榜样教育,领航生命绿色成长”的学校课改突破路径。 在这里“本土”是指我校师生的家乡——眉山,“本土榜样”主任是眉山历史上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和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本土榜样教育”是我校以素质教育精神为指导,创新榜样教育形式与内容,追求绿色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榜样分类,搭建框架 诉求教育的“绿色质量”,我们根据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把“本土榜样”分为六类:公民榜样,倡导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做合格的小公民;仁爱榜样,培育学生仁爱之心和对家庭、祖国、世界的责任感;生活榜样,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挫折,培养乐观坚韧的品格;学习榜样,引导学生好学善学,营建浓厚学风和学习型家庭教育环境;创新榜样,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实践创新的能力;特长榜样,尊重个体差异,激扬鲜活生命,促使学生个性、多元发展。 六类榜样构成榜样体系,以此促进学生先成为某个方面的榜样,在抑制人生短板、达成优势迁移和各类榜样影响下,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绿色榜样”。 谈到“本土榜样”,我们首先会想到苏东坡。林语堂曾说:“苏东坡,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虽在时空上远离了我们,但与眉山“三苏祠”一墙之隔的我校,却能时时感受到他就在身边,他品德高尚、乐学博学、坚韧豁达、务实创新,他留下的“东坡精神”无疑是滋养师生绿色成长的养分,苏轼这位千年英雄正是我们需要的永不过时的趋近完美的素质教育榜样。 另一方面,我们在身边的老师、同学群体中,同样发掘、培育激励学生生命成长的“本土榜样”。 二、榜样选树,自下而上
榜样只有从学生中来,才能真正到学生中去。我们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下而上地选树自己的“本土榜样”。令人欣慰的是,学生选择榜样的眼光并非狭隘。除苏东坡、李密、虞允文等本土历史文化名人外,不少身边优秀人物同样榜上有名,比如学生极力推荐的校友——全国十大杰出务工青年金徐凯。他18岁高中毕业后去海南、深圳等地打工,其间曾17次失业。在四处漂泊的打工生涯中,他传奇般地成长为一位拥有80多项发明成果的发明家,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国际专利的农民工。2002年10月,历尽艰辛磨难的金徐凯拿到了第一笔30万元的发明收入,出人意料地是他将这笔钱全部捐献出来,用以资助、培养和他一样有志于发明创造的贫困孩子。他善于学习、不断创新、坚韧图强、富有爱心,他不就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典范吗?不就是一个我们期待学生“绿色发展”的“模特”吗?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就在我们的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