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候湿热,多流水侵蚀作用。 教师:很好,此区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易滑坡,可泥石流的形成多分布在什么地区? 生:河谷地区。 师:回答正确!所以此题的原因还应加上多河谷,地形坡度大的原因,这样就回答全面了。再看看该同学回答的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土壤肥力小,植被覆盖率低”,该同学思考较全面,还考虑到自然地理要素中的土壤与植被因素,大家认为合理吗?能不能得分? 生:可以,植被少了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生:不可以,这里是南方丘陵,植被覆盖率低吗? 生:植被覆盖率低主要是人为原因吧? 教师:很好,大家一讨论,观点就出来了,题干中要求回答地质灾害及其成因,与土壤肥力无关,这么回答跑题了,材料也看不出土壤肥力差对植被覆盖率的影响,况且此地局部地区植被覆盖率低也主要是人为导致的,与题目要求不符,故不能得分。那么是不是去掉这一条,加上河谷地区这一条就可以得满分了呢? 生:可以了。 教师:点都答到了,可是语言组织欠佳,重点、逻辑稍微显混乱,加以调整就可以得满分了。(答案修正略) 通过改革第一步的实践,笔者在讲解综合训练题时请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评讲中帮学生总结问题,提醒注意其他易错、易失误的地方。主要发现学生在做综合题时的失误之处有审题不仔细,答非所问;思路不够清晰,回答格式较为混乱,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读图能力差,基础知识应用欠灵活等等问题。因此,在高三传统习题课的改革中,尤其是综合题解析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提取材料与题目信息,引导回顾书本知识,对两者信息进行有机加工和整合,进而再规范答题。这是综合题习题课改革的第一步,主要是教师教会学生解题方法与思路,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题思想,组织答题语言。经过一个月的专门训练,学生做综合题时基本形成分析题目——分析答题思路——组织答题语言三个环节的解题逻辑,为他们自做自讲自评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在第一步的改革中教师还应注意到一些细节问题,例如训练题目类型的选择,可以由简到难,由浅到深,摒弃重、繁、难、旧的题目,与高考接轨,与日常生活及学生的发展相联系。 案例2:学生答题,学生讲解,取长补短 此案例选取自改革步骤二中学生讲解习题环节。通过改革第一步的训练,学生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审理题目、分析答题思路、组织答题语言。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内蒙古某草场景观图。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可利用草场资源示意图。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我国草地破坏严重。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解析过程:根据两个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草地破坏严重,题目要求回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没有具体说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我认为应该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先自然原因,我从气候、水分方面来分析,气候变暖,变干,蒸发旺盛,蒸发量加剧导致缺水,草场退化。人为因素就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面积减小、沙化严重。所以我的答案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剧,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教师:解析的非常好!感谢这位同学跟我们分享他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成果,思路清晰,解题有逻辑深度,大家要相互学习!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综合题的认识与理解,学生讲解虽然口语化语言较多,但学生通过动脑分析、动嘴表达观点,最终提升了解题思维。学生在自己解析的过程中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例如常用课本中和材料中的语句去回答,有些同学还总结出解题规律,进行思维总结和延伸,概括解答类型相似的题目时常运用的方法。通过习题课的改革,新颖的课堂模式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增强了主动性,使得学生学习地理变得轻松有趣,在高三习题复习的压力中得到自信。 案例3:学生做题,他人评讲,逐步提升
此案例选自改革步骤三中学生自主答题,他人自主评析环节。学生代表将答案呈现在黑板上,其他同学代表评价答题优点,补充不足,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评析与被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