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加强指导。县级教研员指导教师课题研究的方式主要有:榜样示范、学术讲座、现场对话、跟踪辅导、合作研究。教研员在指导教师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跨学科知识问题、分层指导的艺术问题、变通能力问题、人格素养问题。教研员除了要有很好的研究专业功底外,还要有不计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才能感染、带动被指导的教师,产生最佳的指导效果。 关键词:教研员;科研;指导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3-0037-03 随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县级教研室的职能和教研员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笔者结合本人从事教育科研10余年的课题研究和指导经历,谈谈作为教研员怎样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问题。 一、教研员指导教师课题研究的方式 (一)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指教研员运用教育科研的先进典型,感染、同化和激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1.指导者现身说法 指导者以自身的一两项成果为例,阐述自己的研究选题、过程、成果、感悟,与教师分享,以自己对教育的追求,开阔的视野,较丰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给教师以示范。 2.树立科研先进典型 寻找教师身边的典型,介绍他们的研究故事,展示其研究的过程性材料,如研究手记、场景图片等,介绍其研究成果,包括所解决的问题,所运用的先进教育理念,采取的科学方法,研究的思路、策略、师生的变化等,与教师共同分享。这些来自教师身边的鲜活素材,定会对教师参与研究产生价值导向、情感激励和行为暗示,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研究的强烈愿望与行为。 (二)学术讲座 教育学术讲座,是推进学术普及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教研员进行专业指导的一种常用方式。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效率高。通过教研员讲,众人听的方式,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传递大量信息,帮助教师拓宽视野,了解教育改革动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而且可以针对研究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同时,教育类讲座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方式的示范,它的设计、表达以及呈现方式会对听讲对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讲座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示范。 (三)现场对话 现场对话,是指在特定场景下指导者与被指导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帮助教师解决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这是一种双主体活动方式,是一个信息和情感双向传递与共振的过程。它的最大优势在于能调动双方积极性,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交流便捷,反馈及时;双向互动,达到双赢。它尤适合于专题研讨,如课题论证、成果点评、案例研讨等活动。 有效的对话不仅需要彼此配合默契,还需要双方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作为教研员,在现场对话中,不仅是单向的宣讲者,而且还是倾听者、合作者,要善于运用调控艺术,使对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教师能对自己所遇情景、所做事情以及本真的想法畅所欲言。指导者要善于倾听,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要做到态度诚恳,分析中肯,不要过分挑剔,随意否定,以免伤害教师的自尊心。指导者与教师互动,是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是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深度对话,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擦出的“火花”是众人智慧的结晶;要做好现场记录和事后的整理、综述,并积累归档。这些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四)跟踪辅导 跟踪辅导,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指导者对特定的个体或群体研究实行全程跟进,及时提供理念支撑和技术支持,从而扶持教师“做中学”的专业引领方式。其最大特点是指导个别化,尊重辅导对象的差异,因材施教,但受益面相对较窄。对部分重点课题或是重点培养骨干教师研究的指导,往往采取这种方式。这实际上是教师研究的一种导师制。 跟踪辅导方法有以下两点 1.教研员与辅导对象保持经常联系,主要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博客和微博等方式进行 教师带着研究实践中的困惑(如理念模糊等),困难(如资料的收集、整理、成果的梳理、归纳、表达等)。随时与教研员联系以获得支持。教研员也应经常主动了解教师在研究中的困惑,及时排忧解难。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跨区域、多维度开展,应经常使用。 2.教研员到辅导对象的单位进行实地考察,面对面交流 这样,教师可以近距离讨教指导者,如借助教研员智慧,更好地把握现有条件,寻找合适的研究方式等;教研员也从中清晰地了解到教师反思性实践研究的状况,以便给予及时指导,但受制于时间和空间条件,机会相对较少。
为了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注意: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明确辅导的目的、任务、对象、方法和过程,以便统筹安排跟踪辅导,使之有条不紊进行;要尊重指导对象,提高针对性,给予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和重建,提升研究品质;要对辅导对象的情况和辅导过程及时做好记录,注重效果反馈,经验总结,汲取教训,不断改进辅导策略,提高辅导质量;要整合专家资源,综合利用,并建立和形成跟踪辅导的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