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3-0054-03 地理习题课,是通过习题解答,例如选择题与综合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课型,传统的地理习题课比较注重习题的重复性练习和模式化训练讲解。高三的习题课较多,一般是学生按要求完成题目,教师批改或简略翻看后在课堂上讲解,讲解时大多就学生的共性问题解说,常常会忽略特殊情况。由于高三课时所限,习题课中教师多总结规律与答题方法,代替学生思考,剥夺了学生思维时间与能力,导致课堂上教师梳理答案,学生成记录员,学生做题老师讲解的传统习题课模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牵着学生鼻子走,忽略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致使学生做题不能够举一反三,失误多次重现,题海战术事倍功半。 笔者针对传统高三地理习题课的弊端,结合新课标与新高考的要求,对高三传统习题课进行改革。把方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习题的主人,本文以高三地理习题课中综合题的改革为例。高三综合题习题课改革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做综合训练题时请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教师评讲;第二步,请学生代表做题,将答案写在黑板上,由做题的学生本人为大家讲解,教师补充;第三步,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做完题后,由其他学生评讲补充,教师完善。黑板上的答案可以是由学生提前做完题,在上课时誊写到黑板上的,也可以是在课堂时间集体做,请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每一步持续的时间和训练次数由学生具体情况和课程内容而定,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习题课,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答题的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下面,笔者将从自己高三应届班级的习题课改革实践来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1:学生展示,教师评析,引导完善 此案例选取自改革步骤一中学生习题课的展示。题目选自2012年福建高考题,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沙砾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读图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学生代表黑板展示答案:主要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自然原因:该地多陡崖,地势起伏大,土壤肥力小,植被覆盖率低,该地多侵蚀地貌,岩体破碎,降水集中且丰富。
教师:本题考查地质灾害及其成因。题干要求回答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该同学回答基本正确,为滑坡、泥石流,当然还可能有崩塌。再看题干第二问,“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这一问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广东省本身的特征,结合材料中的侵蚀地貌、陡崖和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分析图中断裂处的地质灾害及形成的自然原因。应该从地形地势、气候、岩体特征等方面加以说明,我们一起来看该同学的答案。该同学回答了该地多陡崖,地势起伏大,即坡度大的原因,也回答到了该地多侵蚀地貌,岩体破碎的状况,还有降水集中且丰富,即多暴雨,非常好,那么还有没有特殊之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