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的艺术问题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就课题研究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指导,也可以根据个别教师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针对性的指导。而要取得指导的有效性,需要教研员全面真实地了解每个研究者面临的实际困难,这就需要深入现场听课观察,与被指导者进行交流来获取他们的真实情况,从而达到指导的有效性。 (三)变通能力的问题 课题研究是变化莫测的,例如:课题题目太大,在实际研究中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怎么办?课题研究的进度太慢,难以在预期内完成研究怎么办?课题研究采取原有的路径与方法走不通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教研员不能用已有的固定思维去应对,而是需要有变通的能力,那么,变通能力如何培育呢? 1.在反思中培育逆向思维 中小学教师在课题实施中遇到一些挫折或失败的教育教学案例时,作为教研员要进行自我反思,要反省自己在哪个研究环节出了问题,要对研究者的自身素养问题,研究方法问题等进行反思,要从失败的案例中分析原因,避免僵化的研究思维。 2.在头脑风暴中培育发散思维 在教研员面对棘手问题的而自身一时还无法解决时,就要依靠教研员和群众的力量,采取头脑风暴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路径与方法。 3.在新型民主中培育求异思维 智慧和经验来源于群众,教研员的最好老师往往是指导的对象,而科研经验和方法有时是来自于一些参与课题研究的优秀教师。因此,教研员在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时可以利用群众的教育智慧,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人格素养问题 作为县级教研员能否有效地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格素养,而人格素养中比较重要的是民主平等的态度,示范型的研究能力和奉献精神三个方面。 1.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教师 现在有一些教研员,自封权威,高高在上,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被指导者对教研员产生了对立情绪,从而影响了指导效果。因此,教研员一定要放下架子,要反对“学霸”行为,要与被指导者平等相处,从而激发被指导者的研究积极性。 2.要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要有效指导他人,自己应该有深厚的研究功底,否则很难服人。这就需要不断挑战自我,苦练基本功,要勇于承担各级的科研课题,并且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要不断有像样的专著、论文出版和发表。 3.要无私奉献,提升自我的人格素养 教研员要有效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除了要有好的研究专业功底外,还需要有不计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对于教研员而言,只有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指导中,才能感染、带动教师,激发其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产生最佳的指导效果。 (作者单位:开阳县教育局教研室,贵阳550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