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合作研究 合作研究,是指教研员以一个研究者、合作者、支持者的伙伴身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与其他参与者一道共同学习,共同活动,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的专业引领方式。它最大优势是教研员与教师互相取长补短,弥合各自不足,通过零距离接触,共同研讨,相互启迪,使理论与实践深层次结合,可有效地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与研究者的水平。合作共同体是一种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研究组织形式,是中小学培育教师研究精品成果和培养教师科研骨干的有效办法。 合作研究的方式有二:一是教师参与教研员主持的课题(如承担子课题任务)。教师可从教研员的研究设计与操作过程中吸取经验,提升研究水平。在合作研究中,教师不是配角,而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应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过程,新的认识和感悟。二是教师研究项目吸收教研员参与。这是一个以教师研究为主体,教研员参与研讨,平等对话,共同经历研究过程的组织方式。这种方式往往通过搭建研讨平台,定期与不定期开展探究活动,寻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实施各项研究,共同提炼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研员是依靠而不是依赖,教研员给教师以充分的尊重和认同,相信其独特的视角和研究能力。 建立合作研究的共同体,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以研究主题为纽带,选择有需求、有特长、能切实担当研究任务的教师(或教研员)参与进来。二是实行统分结合的研究方式,即在共同纲领下保持各自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三是教研员在坚持教师为研究主体的前提下发挥主导作用。从教师研究的实际出发,帮助解决研究中的困惑和疑难,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实行分类指导,坚持以点拨为主,启发思路,帮助开发资源,共同提炼成果等,而不是越俎代庖。努力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合作研究中教研员应始终关注“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并非单纯的学术性指导,要在“成事中成人”。 二、教研员在指导教师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应对 (一)跨学科知识问题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领域很广,这就遇到了跨学科指导的难题。科研指导者与其他教师一样都有自己的学科背景,同时在指导上往往又受制于这些知识。这该怎么办?笔者以指导“农村初级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为例,谈谈科研指导者如何解决跨学科知识问题的。 1.要开展自我培训 就是要领先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笔者首先学习了有关儿童发展政策文件,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各种文件政策,了解留守儿童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政策。然后再学习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著,如《21世纪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案例评析》等,了解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再指导教师如何去学习有关理论,搜集和整理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论著,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从而避免学科知识指导上的盲区。 2.要主动出击,聘请专家指导团(顾问团)进行专业引领。这可以弥补自身专业不足的问题。 3.要“做中学,学中做” 要学的跨学科知识很多,但时间和经历是有限的。因此,只能在指导过程中先学习与课题研究需要紧密相关的知识,从而达到最经济的学习方法。如果遇到自己无法指导的学科专业问题时,可及时向该学科的教研员同事求助,也可以利用开放的现代网络收集相关经验,借鉴他人做法,避免自己盲目的摸索。 (二)分层指导的艺术问题 1.指导对象的方法问题
科研指导涉及的指导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担当课题组组长的校长;二是担当子课题组组长的教研组长;三是参与研究的学科教师。针对不同的对象,指导方法要有所不同,因此,分层指导是有效的方法。为此,要进行调研,了解不同指导对象在研究中的劣势和优势,特别是要明确他们的职责,艺术地有区别地指导,使他们各司其职,各有所获。如对校长的指导重点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题管理,如何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建立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课题管理制度,安排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适当投入;在指导教研组组长时,关注子课题组的学科研究职能,发挥教研组校本研修的功能,通过网络教研,现场教研等形式,提升本学科组教师的研究能力;在指导教师开展课堂研究时,主要引导学科教师根据课题要求和本学科特点,能创造性地应用先进的理论,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积累和提炼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