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其涉及到的是两套甚至两套以上体系在语言、文化、政治甚至经济等诸多领域的相互交流和了解、冲突和融合,具有比普通教育活动更为复杂的特点以及重要的功能。这些不同层次与维度的教育功能与使命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相互交织且动态变化,它实践中可能表现为维护社会稳定而采取的阶段性缩减性跨文化教育活动,又或被认为加强国际交流并保持地区民族独立性而使用的添加性跨文化教育活动。跨文化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历史使命,如,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推动民族间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生等。 (一)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民族跨文化教育在各国都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层面的文化政策,其代表了官方的意志和利益,最终目的是以此来维护政权稳定、国家统_或民族团结等。由于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象征,更是该国家和民族地位的体现,跨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政治功能在移民国家和多民族国家得到极大重视,通常被视为国家政治工具,并被作为国家教育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项基本教育国策。具体而言,民族跨文化教育从政策目的上基本可以分为文化添加性教育和文化缩减性教育两种类型。其中,前者主要以多元文化思想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视野和多文化间沟通与融合能力,旨在通过促进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与认识,使两种文化群体在相互理解和融合中实现本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并获得经济以及技术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后者则基于文化同化思想,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吸收,旨在通过取代性的文化渗透教育帮助亚文化群体尽快融入主流社会,从而消除可能因民族间的文化冲突产生的民族与国家统一问题。然而,无论是文化添加性或是缩减性跨文化教育,它实施的根本前提与初衷还是在于维护社会稳定与民族统一。对于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在学校教育中推行民族跨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学校教育中采用统一的主流文化、语言来影响并濡化各种亚文化民族文化、语言,为这些弱势文化群体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体现国家内各民族群体间"自由、平等、民主"等政治信念;另一方面应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各个教育环节注重公民理性意识与民族乡土情怀的融入,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族群的文化情感,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逐渐影响并规范各民族的政治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统一。 (二)推动民族间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时代,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的传递已经完全突破了地域空间的局限。许多国家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会在学校教育中普遍推行以了解和熟悉外国语言文化而开展语言教学或非语言教学的跨文化教育活动,旨在培养能具备两种文化交往能力,多元文化视野,以及全球公民意识的涉外人才。其中,许多国家在全球化改革初期首先关注的是跨文化教育的经济发展功能,即,将他国语言作为一门学科课程进行教学,目的是将外语作为现代社会的生存技能教给学生,使其在未来各职业领域中具备基本涉外能力。而随着全球化改革的深化,许多国家开始注重开发跨文化教育的文化发展功能,即,通过加大学生对本族与他族显性文化的认识与比较,逐渐感知两个民族隐形文化的共性内涵,并进一步形成跨文化理解与融合。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断提升英语教学的教学地位,一度将英语课程列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的最重要课程之一。而随着我国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当前政府已经开始逐渐调整英语语言教学在各学科中的教学地位,并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中英跨文化教育战略从过去阶段性的外国语言文化单向输入逐渐走向中外文化的平等对话与融合。事实上,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劳动者素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知识素养或思想政治素养,其更包括了知识创新和跨文化理解等能力。这就要求跨文化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外语语言教学的语言工具指向,而是强调关注课程与教学中的学术认知指向和文化建构指向。即,以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为核心载体,将他族语言与文化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中的语言工具、思维方式以及运用环境。为此,理想的跨文化教育应能将各学科领域中重要的、有趣的学科知识与他族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相互结合,使学生产生明确的文化交际内容目标和跨文化学习动机,从而较好地满足国家在人才培养定位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要。 (三)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