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秉持合理的角色,尊重教师正当需求 如上文所述,自古以来我国社会都将教师所从事的工作视为崇高的职业,这可能源于古老的"师道"传统。《吕氏春秋o诬徒》将合格教师称为"达师",能使学习过程安心、快乐、安闲的教师。韩愈所谓"师道"就是希望教师承担精神领袖的社会责任。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渐趋合理,接近"实然"状态。尤其随着生命哲学的势强,社会开始给固化的教师形象"祛魅"。就作为职业的教师而言,他们仍然扮演着多种角色,如知识发现者和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学校课程实施者、学生的知己和朋友等,教师只有在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有效进行角色转换,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避免角色冲突,才能保持一个完美形象和良好的生存状态。 教师作为生命的存在,像其他动物一样,具有饮食和住行等生存型需要,尊重和满足他们的正当的需求是理所当然的事,解决教师生计问题是一个朴素的道理。"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妨。"但人类作为超越生命的存在具有自我发展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在满足教师的外在需要同时,尊重教师的内在冲动。物质需求的满足可以消除教师不满意的外部因素,而尊重的需要、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得到满足,才能激发教师的潜能,开发教师智慧。另外,还要为教师发展营造和谐的环境。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教师才能不断反思重塑自己的专业形象,发挥自己的教育潜能和创造力,激发个人价值力量,改变自我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中被动与盲从。 (二)改善教师生存状态,消除职业倦怠 无论教师作为一种自然存在,一种"精神存在",还是一种超越的存在,提高生命质量,改善生存状态都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石。现实生活中职业选择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人因完成_项分工而获得相应收入,从而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在教师的成长中,必须首先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只有他们衣食无忧、心情愉悦、体魄健康,他们的价值追求和教育智慧才能被教师个体所自觉自为。 格林认为:"当人们感觉到自己受限于个人过去的历史、以往的生活时,都会提出和自己相关的问题,以求自我超越。"鉴于教师作为生命存在的整体,他们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_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因此,在现阶段相关部门应通过立法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提供职业待遇和福利,确保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改变他们单调、重复、乏味的生活状况,消除教师职业倦怠,重视教师的价值危机;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通过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使他们的生命不囿于简单的生活,从而展望整个生命历程。 目前教师之所以激情缺乏,意义失落,身心疲倦、情绪衰竭,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学校领导缺乏人文的价值关怀,教师专业价值得不到彰显职业可以指有酬的劳动,却未必全然如此。它有可能代表一种自愿的承诺。"职业"在拉丁语中的原意是"召唤"工作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意义,我们除了希望它奉献出最大的能力外,也从中获得我们最强烈的满足,满足我们内在的召唤。一旦有了丰富的生存价值观体系,就不会因一时的某些价值的遮蔽而丧失整个生活的意义"。因此,社会各方面要创造有助于教师职业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引导他们自觉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相应操守。 (三)搭建专业发展平台,提高教师幸福感 当前教师教育作为教师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必须运用理性和智慧反思教师教育实践现状,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在动态中生成教师发展和自我超越路径,使教师获得诗意地生存和发展。因此,要开展基于生命自主性的教师教育,赋予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促进教师开展自觉教学反思,引导教师写教后感、反思教例,鼓励教师集中备课和集体交流;开展基于生命独特性的教师教育,尊重教师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教学风格,建立专业发展学校促进大学为中小学提供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和发展方式;开展基于生命超越性的教师教育,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性化服务,从职场专业发展走向生命关怀的个体成长,帮助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和"实然"的努力来实现对生命的自我超越。 幸福是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愉悦感受和体验,它取决于个体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度。对教师来说,只有当其生存的物质、精神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时才可能具有持续的幸福体验。正如学者葛晨虹所言:"幸福快乐的感受是建立在所欲求的对象获得满足的基础之上。幸福必须是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结合的产物。只不过在这个主客观关系中主体是更为积极主动的一面",但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除了提供必要的生存物质保障外,教师个人秉持什么样幸福观就尤为重要。要引领教师从单纯的物质追寻走向追求生命价值意义上来,不断从学生终身发展中获得幸福感。自我实现是教师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的体现,是真正的幸福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当教师把自己的专业与个人的收获、自我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感受到自己专业价值和自身的历史使命感时,也是真正成为"自己",才会体验到生活的完满与生命意义的充盈,获得精神的超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