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守护、不培养儿童灵性,甚至人为抑制、扼杀儿童灵性,是教育最大的无知和败笔!而灵性之花的萎缩和凋零,也正是孩子们在教育中失去的最宝贵的东西。 灵性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灵性教育是守护人性叠加态、保持对立面和谐共存的教育。人性是一个复杂的叠加态,其中矛盾的对立方面相生相克,制约平衡,形成对立面的并存、多样化的统一。这就是人性的和谐。人性的和谐一定包含对立面的相拥而舞。 五、无之玄的妙用及其教育意蕴 在无有叠加态里面,老子对作为天地之始的无可谓情有独钟。老子以为,无是终极御者"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无之玄是终极奥秘。对于实用主义理性而言,这样一个无形而无限的无之玄的世界,或许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对于崇拜理性和纯粹理性而言,它不仅有意义,而且超出了一般的意义,因为它代表着无限空间。无之玄看起来不如有之玄实用,但它有大用妙用。妙用是什么用?妙用是无限用。如果无之玄不发挥妙用,有之玄也就没有什么用了。 老子在后面各章里,反复讲到无之玄的妙用、"不盈之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特别在十一章里,老子以车喻、器喻、室喻来讲无的妙用:"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里有两个地方值得探讨。一是断句问题。许多研究者断成"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器之用"、"当其无,有室之用"等,都是作"当其无"的理解。我以为这是不对的,正确的断法应该是"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器之用"、"当其无有,室之用",应作"当其无有"的理解。为什么呢?因为这里老子讲的还是无有叠加态,无和有是不能分开的。这个意思在第四十三章里讲的"无有人无间"也有同样的体现。不了解老子的无有叠加态,对"无有人无间"一句也是难以正确理解的。二是怎样理解末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不少人解释为:因此,有带来便利,无带来用处。这种把二者并列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完全没有领悟老子的原意。老子的原意讲的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应该这样理解:有之所以能够给人们带来便利,那是因为其中的无发挥了作用。这,也恰是"当其无有"的本意。 庄子对无有关系有一种理解,他说:"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5]睹,不是一般的看,而是深切的感悟。睹有,感悟有之玄,那自是一番境界;睹无,感悟无之玄,那更是一派殊胜景致丨可惜,我们对这两个奥秘中的任何一个,都缺乏深切的感悟和理解,更遑论二者之间混元一体、相生相成的叠套关系了! 怎样才能"睹无"呢?老子讲,你必须无知、无欲、无为。无知、无欲、无为,是老子极其天才的思想。老子在第一章就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就是说,你如果想理解一个无形无限的世界(妙),你就必须保持常无的状态。第三章又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 循着老子的提示,我们仿佛看到了有一个妙不可言的隧道,横亘在无之玄与有之玄中间。这是一个"无的隧道",这个隧道要求所有欲进人者、欲穿行者,要像婴儿一样保持无知、无欲、无为。要想到达无之玄的境界,必须始终怀着赤子之心,进人这个无的隧道。 无的隧道提示着一个神奇的宇宙终极悖论:对于无之玄(无限事物的奥秘),我们只能使自己同时也成为无形无限,并融合进去,才能领悟到真相、真滋味;一旦我们想带着有限的有知、有欲、有为夺门而人,无之玄就被破坏了,你根本不可能得到真相、真滋味。你可以有收获,但那只是你的非常有限的制造物,是你制造出的衍生物、赝品,而不是真品。借用鉴宝专家的话说,"那不是真东西!也就是说,对于无限事物,所有有限的认识、欲望、实践,都可能是进人的障碍。 虽然时间已经过了两千多年,但老子关于无之玄的那些神来之悟、神来之语,那种"游心于物之初"(庄子语)的虔诚心、领悟力和洞察力,依然让我们惊叹不已丨老子告诉我们,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充满奥秘、不可思议的世界,这是值得我们时时惊喜的!面对这个世界,我们所有的感官和认知能力,都是无法穷尽的"不可致诘")。既然这样,我们就不要执意去挑战和征服这个世界,不要执迷、狂妄地把自己摆到"人定胜天"的位置上去,而应该像小孩子、小学生一样,乖乖地、静静地领悟和欣赏道的奥秘,按照道的提示去生存和成长。无之玄的世界需要在我们的心中预留一个虔诚供奉的空间,受我们顶礼膜拜。这,或许正是无之玄的教育意蕴。 《道德经》相拥而舞、无为自化的教育美学,点中了当代社会各种矛盾聚焦的"穴位":如何复活人类灵性,避免进化的刻板化,保证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天长地久。这也正是老子的教育智慧,对于人类当下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名家集注道德经(册一)[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1.11. [2][3][4]让o雅克o卢梭.爰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2、3. [5]安继民,高秀昌注释.庄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