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可道即导:无为自化的教育美学 《道德经》直接谈到教育的地方似乎并不多,这使一些热衷于研究《道德经》的教育学者多少感到有些遗憾,甚至困惑。研究老子的教育观(教育美学),首先需要澄清的问题是:《道德经》果真很少谈教育吗? 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多字,哪一章不是说教育?哪一句不是说教育?统统都是在说教育!只不过,《道德经》里讲的教育,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人的教育,而是道的教育,是道的"可道"作用(可以作为道路引导人们正确的方向)。 教育,就其根本的和宏观的内涵而言,就是按照大自然生我们的规律(道)、养我们的规律(德)来因势利导,帮助人们更好地生存和成长。可道即导,导即教育。教育首先是道的"可道"的功能。因此,一部《道德经》,其实也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经。 研究老子的教育美学,第二个要讨论的问题是:不言之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言之教"出现在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言之。"此两处,"不言"都是与"无为"并举的,不言之教似也可以理解为"无为之教"。笔者理解,老子讲的不言之教,其实不是讲人的教育,不是讲谁谁在教育上应该怎么做,因为人无论怎么教,都是不行的,不够的,甚至可能离道自生;老子是说,我们尽量不要做什么(无为),要放手让道来行教,让道来发挥教育功能。不言之教,就是道的教育。 三、道的教育与合道的教育 当然,当我们让道来指引方向、实施教育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自己要处在某种状态,我们也可能是"不言"的、顺其自然的。但这已经是另外一个意思了。这是讲当道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我们人类应该配合做些什么。这是第二个意思,可称之为"合道的教育"。但不言之教的重点不是讲合道的教育,而是讲第一个意思:道本身的教育。 如此说来,人类可以拥有两种基本的好的教育:道的教育与合道的教育。合道的教育是按照可道指引的方向、在充分领悟道的教育无为自化精髓的基础上,由人来组织和实施的教育。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几乎完全不了解道的教育,遗忘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教育遗嘱和遗产;我们人为实施的教育也几乎根本没有想到需要考虑"合道"的问题,很多时候是离道自生,背道而驰。 卢梭在《爱弥儿》里讲道"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所获得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育培养起来的。"[2]他还解释说"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而且这种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没有谁能够控制一个孩子周围所有人的一切言语和行为!"[3]他的结论是:"那种我们无法控制的教育就决定了其他两种教育。"[4]卢梭没有道的概念,但他所说"自然的教育"与道的教育有契合之处。卢梭竭力主张人的教育要遵循和服从于自然的教育。 人类的教育由两只手来推动:一只大手叫道(或自然),一只小手叫人。教育的两只手无疑应该同时起作用,相拥而舞,按照和、反、御的规则运行,而终极御者是大手。就终极意义而言,小手(人手)需要跟随大手(道或自然之手),给大手打下手,小手(人手)的作用需要在大手(道或自然之手)的引导下发挥,而不是反过来。一旦小手失去大手的指引,管不住自己的欲望驱使、利益冲动而胡乱挥舞,教育就可能异化,就很值得怀疑。 四、上善若水:老子教我以灵性 老子很喜欢水。在大自然万千事物里,他唯独选择了水来做他理想中的道的模特儿。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能够"几于道",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高度灵性的。它不拘一格,聚散无形,变化多端,仪态万千,非常生动地体现了道的本性。上善若水,老子教我以灵性。无为自化的教育的核心,是保持人类身心各个层面的对立面的和谐共存,让人类灵性天长地久、翩翩起舞。在当下社会,因为工业社会长达几百年的高歌猛进,执意要把世界塑造成一个与大自然层层隔绝的、满足人类封闭生存的"大棚"包括语言大棚、城市大棚、工业大棚、意识形态大棚、网络大棚等),我们以人类自我为中心,无限高抬理性的地位,而不惜贬低和歪曲灵性,把灵性打人冷宫。是时候恢复灵性的真面目了! 灵性首先是大自然的一种调节适应、默契感应、随机变化的能力,它体现了大自然普遍联系、互动、交流之中的高度有机状态,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而自由的本性。灵性体现了无有叠加态的特点,就是拥抱着对立面起舞,保留随机向任何方向、任何状态往返、变化的可能性。其次,灵性也是人类心灵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即人类心灵在开放状态下与环境和人群之间的感应性、适应性、随机性、灵活性和默契性。人类的灵性来源于大自然的灵性,是大自然赋予人类人性最宝贵的自由禀赋之一。 灵性的普遍退化(刻板化)是当下社会特别是教育的大问题。灵性是人性中更为基本和高贵的能力,我们对它的认识和重视远远不够。灵性是以感性和理性相拥而舞为条件存在的,是人类感性和理性之间的自由流动状态,因而是自由的感性和自由的理性。如果缺乏灵性,那么,就会出现感性和理性分道扬镳,各自变成失偶、孤独、机械、僵硬的感性和理性,这就是人性的刻板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