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安全感是个体在世的基础性状态,也是关涉个体成长的基础性素质。充分的安全感实现在人与人的爱的联系中。亲子之爱对个体早期安全感的满足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意义,父母亲的爱与陪伴是个体获得安全感的基本素质。安全感作为当下教育活动的起点与基础,直接地促成个体在教育情境中的投入,友爱与正义的结合构成学校教育之个体安全感促进的基础素质。伴随个体发展,安全感的获得逐渐地变成一种主动的生命成长,个体对安全感的获得与满足逐步转向一种努力寻求自我突破、以期更高境界的生命实践。安全感的实现最终走向人的自我教化。 【论文关键词】安全感;亲子之爱;学校教育;自我成长 一、安全感作为个体发展的基础与目标:安全感的内涵与意义 婴儿从母亲子宫中降生于世,首先遭遇的就是安全感的匮乏,寻求安全感成为初生个体除了吸吮母乳之外最重要的本能。"假如幼儿突然受到干扰,或者跌倒,或者受到高声喧闹、闪电或者其他异常的感官刺激的惊吓,或者受到粗鲁的对待,或者在母亲怀中失去支持,或者感到供氧不足,等等,他们会全力以赴地做出反应,仿佛遭遇了危险。"⑴各种惊吓、干扰带来的不安全感直接导致个体本能上的自我保护与由此而来的个体身心的紧张与抑制。由此而来,寻求庇护以获得安全感,就成了婴幼儿成长的基本内涵。事物的开端总是包含着事物发展最重要而基础性的素质,安全感如同基本生理需求一样构成个体人生的基础性素质。人活在世界之中,首先是寻求自我保存,安全感成为个体在世的基础性状态。个体从寻求安全感出发,逐步建立与世界的爱与理智的联系,开启个体精神世界。如果说吸吮是人的物质生活起点,安全感可谓人之精神生活起点。换言之,个体精神发展从安全感的寻求与满足开始。 如果说个体降生于世的安全感诉求方式是本能性的、被动的,那么,伴随个体意识发生,个体也开始主动地寻求自我存在安全感,其初始的路径就是寻求依赖。。随着孩子的成长,完备的知识,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以及运动神经的发展,使这些危险变得越来越不可怕,并且越来越容易控制。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来使危险的事物化险为夷。"[2]伴随个体教育程度的提升与知识的增长,个体自立能力提升,部分危险的事物化险为夷,但与此同时,个体也将意识到其他原来意识不到的社会性的危险事物。这意味着,寻求安全感乃是个体存在的基础性状态,或者说安全感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安全感的满足始终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状态。"我们社会中的普通儿童以及成年人一般更喜欢一个安全、可以预料、有组织、有秩序、有法律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他可以依赖的。在这个世界中,出人意料、无法应付、混乱不堪的事情或者其他有危险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而且在这个世界里,无论遇到了什么情况都会有强大的父母或者保护人使他免遭受难。"[3] 个体安全感发展大致经历从基于本能防御的自我保护、寻求依赖中获得自我安全感,到逐步提升自我力量以达到自立中的自我安全感获得,再到个体在道德与文化陶冶中逐步融人他人与世界,由此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安全感。如果说早期的安全感乃是本能性的、身体性的,比如,突然的惊扰、闪电等带来的孩子安全感的需要,这种需要直接地表现为个人身体的紧张;那么,成长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并获致的安全感则更多的是社会性的、心理性的,比如,免于恐吓、歧视、威胁、孤独等需要。到个体成熟阶段,则会不时地遭遇精神性层面的安全感问题,涉及生命与无限、生老病死、偶然性、命运等问题。与此同时,基于本能的安全感诉求同样存在,只不过伴随个人自主能力的逐步提升,这种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渐渐隐匿而不甚明显,但依然会在必要的时候显现出来。成年个体完整的安全感一般表现在三个基本层面:首先是个体面对物理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安定、自如的身体姿态;其次是个体面对社会世界所表现出来的从容、有序的心理状态;在更高层面,安全感还体现为个体面对精神世界时表面出来的宁静、和谐的人格精神样态。 安全感乃是置身一定情景中的个体对自身安全、稳定状态的感受与判断,是个体置身一定情境中对自我存在的安全、稳定、信赖,免于恐吓、危险、混乱的感知与期待。安全感乃是一个人融人周遭环境之中、走向他人与社会的基本态度,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体周遭是否安全的客观需要,更是一种事关个体置身世界之中的基础性的身心状态。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走向他人他物的过程,安全感的获得意味着个体免于身心的紧张,由此而呈现为个体向着周遭人与事物的开放性。具有安全感的个体由于能更充分地保持自我向着周遭人和事物的开放性,因而理解和接纳他人,发现他人的长处,也更容易与人相处,由此而形成自信、乐观、宽容、热情、友善、关爱他人与社会、乐于合作的情感态度;而长期缺乏安全感的人,难免自我身心时刻为安全的问题所占住,使得身心处于紧张状态,难以向周遭人与事物充分地开放,不足以从内心去接纳他人,对他人容易抱不信任、仇视、敌对、妒忌等情绪,缺乏与周遭人和事物的积极交流,由此而导致个体自卑、消极、封闭、孤僻、不能充分地接纳自我的情感态度。由此,安全感可谓关涉个体成长的基础性素质。 安全感是个体进人他人与世界的基础,反过来,个体更深地进人他人与世界的交往之中,也增进个体存在的安全感。个体走向他人与世界的过程,乃是个体逐步融人他人,形成与他人的休戚与共,由此而形成个体与他人的亲近与熟悉的联系的过程,个体在此过程中获得安全感,由此而更充分地践行、扩展人与人的联系,每个人不仅意识到他人对自我安全感满足的意义,同时意识到自我对他人之安全感满足的意义,由此而努力使自身成为他人安全感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安全感的发展关涉教育的基本目标,即教育需要培养个体增进自我存在的安全感,包括个人能力、知识与智慧的增长以及人格的自信等,同时努力成为他人安全感的一部分,即形成个体朝向他人的热情、友爱、宽容、大度、信任的人格品质。 安全感的实现跟爱与归宿感、自尊与人的自我实现息息相关,安全感的实现包容在 个体之爱与归宿感、自尊与人的自我实现不断获致的过程中。安全感是个体不断寻求爱与归宿感、自尊、人的自我实现的内在心理基础,个体之爱与归宿感、自尊与人的自我实现的不断获致又是个人安全感的实现方式,并显现为个体身心之充实、和谐与富足。[4]安全感实现的问题究其根本而言,乃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个体成长离不开他人,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活在他人之中的过程。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爱的联系,增进彼此的认同与归宿感,乃是增进个体安全感的根本出路。 二、早期安全感对个体发展的基础性意义:亲子之爱与个体早期安全感的形成 如果说个体带着本能的不安全感呱呱坠地,那么,正是亲子之爱让婴儿感受同周遭事物的联系,逐步获得自己的安全与稳定的身体感受。"在幼儿发展的最初阶段,有益于教育气氛的基本形式,就是他们处在住宅和家庭等受保护的环境中的安全感。幼儿需要在熟悉的、可信赖的天地中安全地活动,这是一种天性。这种安全感对于儿童正常的发展是必需的。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幼儿的这种安全感只有在与某些被他们所爱的人(通常是母亲)的亲密关系中才能形成。"5]亲子之爱的意义就是逐步建立个体与其最初遭遇的世界的联系,并在这种温暖的联系中逐渐缓和个体的紧张和不适,使他们从不安全感中解放出来,逐步快乐自如地生活。 |